梁思成弟子李道增院士病逝,精于剧场设计,促注册建筑师制度建立(腾讯网)
据清华大学微博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19日在京逝世,享年90岁。
李道增是李鸿章家族后裔,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机电系,后因兴趣转学建筑,师从梁思成等建筑大师,毕业后即留校,1988年曾出任清华建筑学院首任院长,推动了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建立,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被称为我国现代剧场理论研究与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先后主持设计了国家大剧院(因故停建)、中国儿童艺术剧场、北京新天桥剧场等重要文化建筑,封山之作为2011年竣工的清华大学百年会堂。1998年,他提出了“新制宜主义的建筑学”理念,主张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强调“场所精神”,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创新。
今年以来,我国已失去了11位院士。
李道增在施工现场。
继梁思成之后发展清华建筑学
李道增,祖籍安徽合肥,1930年1月19日生于上海,是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从小接受中西两种教育,曾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受到梁思成等建筑大师的亲传,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选择了公认复杂的剧场建筑作为设计方向。
1956年,梁思成(中)与李道增(左)。
1958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提上日程,时年28岁的李道增主持设计的“品字形方案”一举夺魁,次年又被选为解放军大剧院方案设计的负责人。可惜,因当时国家财力所限,两个项目被迫中止。李道增等人便将设计过程中搜集的资料、总结的经验,编入了《国外剧场建筑图集》等书籍,这是我国第一批较系统全面的关于剧场设计的著作。
据中国工程院网站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李道增即出国调查访问欧美、日本及港台等地区,与有关单位建立友好关系、引进国际前沿学术思想。1980年起,他在清华开设了《环境行为学概论》和《西方剧场发展史》两门研究生课程,填补国内空白。
1983年9月,李道增出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88年成为清华建筑学院首任院长。在任期间,他重视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革新学院课程,使其与国际接轨,为建筑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及注册建筑师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作为学院教授,他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培养了多名在建筑理论与设计、尤其是观演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人才。许多学生回忆,自己的论文曾被他用工整隽秀的小字逐句批改过。
年届八旬仍有剧场设计佳作
李道增一生专精于剧场设计,在长达60年的实践中,还留下了中国儿童艺术剧场、新天桥剧场等文化建筑佳作。他习惯于从使用者的感受出发,务求“经济、实用、适用”,设计新天桥剧场舞台时,曾经请芭蕾舞演员现场试跳,该工程曾获1996年北京市十佳公建设计方案第一名。
1998年,他提出了自己的“新制宜主义的建筑学”理念,主张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并将其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同时强调细部设计。
1990年重建后的中国儿童剧场。
次年,凝聚其半生剧场实践与理论研究心血的150万字著作《西方戏剧·剧场史》出版,李道增细致描述了剧场的演变过程,并对演变原因进行分析,被视为我国第一部横跨戏剧和剧场两个门类的史学巨著,对剧场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晚年的李道增健康状况不佳,曾数次病倒,但据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介绍,2004年,清华大学启动百周年校庆纪念建筑项目时,李道增仍与庄惟敏院士等人共同带领清华建筑设计院团队承担了设计任务,历经41次修改。
李道增担任主创的清华大学百年会堂。
对于李道增来说,40多年前未能实现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最终在清华大学百年会堂中的“新清华学堂”建筑群弥补了遗憾。清华大学微信称,这个建筑群作为罕有的坐落在大学校园、能演芭蕾和歌剧的专业剧场,声学效果堪与国家大剧院相媲美。2012年,清华大学百年会堂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
今年以来,我国已失去了11位两院院士。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守贤(加速器物理学家)、李方华(电子显微学家)、孙儒泳(生态学家)、周同惠(分析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洪德(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池志强(神经药理学学科开拓者)、段正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沙庆林(公路工程专家)、蒋亦元(农业工程学专家)、宁津生(大地测量学家)、李道增(建筑学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