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风劲吹 君子比德于玉

Image 2020-03-23

《礼記·玉藻》:“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汉代继承先秦“君子必佩玉”的思想,中期以前仍然流行以玉璜為主体的組玉佩。西汉中期以后,以玉璜為主体的組玉佩已不盛行。

(大汶口文化 玉琮)

汉代流行的佩玉主要有环、环形佩、韘形佩。韘形佩又称鸡心佩或心形玉佩,是从先秦時期的玉韘演变來的佩玉。早期的鸡心佩器形简单,略呈圆筒狀.原为古人套在手指上,用于射箭时用的鈎弦器,相当于清代扳指。战国以后,玉韘演变成扁平狀的盾形环,喪失了实用的功能,变为人們佩戴的裝饰品,且男女皆可佩帶。兩汉时期,玉韘成为最常见的佩饰玉,其造型亦逐漸繁多,螭、鳥、龙、云纹等。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浮雕动物逐渐运用到鸡心佩上,所琢龙、螭身躯矫健,肌肉隆起,充滿活力,为汉代玉韘区別于后代的又一个特征。

《礼記》记载“苍璧礼天,黃琮礼地”。“苍”即“草色也”,是言古代玉璧,实际青玉为上。玉璧为古代礼仪六器之一,作为人們兴天地溝

沟通的媒介,等级极高。璧常见雕饰为谷粒紋,而玉璧中最华美尊貴者,莫过于饰以虺、螭、龙紋。螭龙紋在战国時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現,又影响到汉代,大量使用于玉酒器、玉剑饰、玉佩饰之上。汉代谷紋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亦是受战国長沙地区楚文化之浸染熏陶而有此特征。

(战国 谷纹玉璧)

《说苑·反質》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帶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視。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此段子讲的也很经典,经侯想在魏太子前炫富,但太子不为所动,而视君主用人不疑,臣子忠贞不二和国民的拥护为魏国的国宝,经侯听闻惭愧不已,当即去其佩戴的玉具剑和玉佩环。此典故也道出了当今治国和为君为臣为民的根本理念。

德是中国礼教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君子、士大夫人品的体现,古风荡荡,君子不逐名利,如瑾瑜般的无暇,不随流苟活于污浊之中。将白玉体现出德品的崇高,映出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龙山文化 玉刀34 cm

《詩經·衛風》曰:“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刀,本義為小船,故船形兵器亦引申為刀。玉刀是由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發展演變而來,當時石製工具與武器有斧、錛、刀、鐮、鏟、鉞、戚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變為玉製品,其用途發生質的變化,脫離實用,成為一種標志象徵器。此類玉刀為儀仗、禮儀使用,後逐漸變為武器,再由武器變為象徵性禮器。

多孔玉刀為史前古玉的一個常見門類,兼有實用及大型禮器之功能,是當時部落首領權利與地位之象徵。新石器時代玉刀多長條無紋,平首,玉刀柄不明顯,只在刀背上有穿繫孔,如龍山文化玉刀,在背上有四個孔。山東龍山文化西朱封遺址出土的四孔玉刀,與同期多孔石刀相同;而南京陰陽營出土的青蓮崗文化玉刀還有多達七個孔。孔之用途多是來將器具固定在木柄上,以供穿繩索用。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也曾發現過七孔玉刀、三孔玉刀,形制較大,製作精細。這類玉工具、玉武器多置於墓主人的胸腹側畔,拱繞其身,彰顯著其對墓主意義特殊,可見當時社會財富與權力已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而使得玉刀這類物品成為他們的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此玉刀,呈青色,器表多處受水銀沁和灰白沁。體扁長,呈梯形,一端寬闊,一端窄而似柄,鑽一孔;平背邊刃,藏鋒芒,近刀背處等距、雙面鑽三孔,體現出早期玉刀形制特點;全身素面無雕繪,以自然褐斑為點綴,天地玄黃,肅穆頓起。其包漿潤澤,器型碩大,保存較好,存世稀有,具有龍山文化玉器之典型特徵,學術價值極高,是史前時期的珍貴遺物。

汉 白玉凤首带钩8.5 cm.

玉帶鈎一般為束帶之用。帶鈎最早使用於春秋時期,戰國後人們把製作精美的玉帶鈎當做裝飾品。帶鈎不僅裝在革帶上便於束腰,而且也裝在腰的兩側,用來佩刀、佩劍、佩印、佩鏡等。

鳳頭作帶鈎之首,眉眼秀美,雙耳作如意型下卷,喙短而略彎,鈎身纖細修長,鈎尾鏤一孔,孔周飾如意雲紋,並陰線刻繪鳳足,略帶紅沁,宛如雲霞,可謂首尾呼應,神來一筆。下承圓鈕,雖觀之簡明,但其製作工藝難度極高,因其刀刀見功,充分彰顯漢代碾玉工藝的最高水準。造型小巧精緻,玲瓏可愛,堪稱鬼斧神工。

汉 螭龙纹玉璧5 cm

玉質因年代久遠,通體呈雞骨白。雙面雕工,邊緣起輪廓線,正面採用剔地和陰刻技法,淺浮雕二螭龍,螭龍扭頸回首,亞字眉眼,炯炯有神,廣額如意形大耳,眼際往上翻卷,與頸、身互連接。螭龍身軀修長,肢體柔韌,攀伏於璧上作“三停”蜿蜒,前肢收於腹下,緊依璧孔周圓上方;後肢則向兩側開張,穿梭前行,蓄勢待發,營造出懾人氣勢。玉璧背面滿佈乳丁紋,排列細密,一絲不苟,光潤肌理,有如波光。整體佈局飽滿,充滿張力,雕工蒼勁,線條流暢,有漢代典型健勁之氣。

汉玉雕螭龙纹剑璏11 cm

劍璏為古代玉具劍飾,呈長方形,前後兩端內卷,背後有長方形孔,用以穿插腰帶。玉劍璏是鑲嵌於劍鞘上,供穿帶佩繫之用。璏嵌於劍鞘中央,正視為長方形,其上一般雕琢雲紋、獸面紋、螭虎紋等紋飾。底下有一方框,便於革帶穿過,可固定劍於腰帶上。在古代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徵,玉劍璏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此件漢代劍璏,紅沁彌漫,古雅非凡,工藝極精,面上剔地淺刻與陰刻相結合,飾螭龍紋,螭身線條流暢,呈S型蜿蜒,鬣鬚飛揚身畔,捲曲如意,瑞意之間,霸氣十足,尤為少見之處是本品為螭龍紋出廓劍璏,十分珍罕。本品刀法犀利,形簡意真,極見功力。

西汉玉雕龍鳳紋璧 19 cm

玉呈青白色,周身近半水銀沁,體扁平。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紋飾相同。自外圈向內圈輪替雕琢龍鳳紋與穀紋,外區共飾五組龍鳳紋纏繞相交,內區穀紋滿地,內外區以一周繩索紋相隔。

戰國以前多見單純的穀紋璧,自戰國起,開始新增此類飾有二至三圈紋樣的玉璧,至漢代達鼎盛。這類玉璧通常可達二、三十公分,外圈的龍鳳紋可多達四、五組,古人主張天圓地方,有“以蒼璧禮天”之傳統,可見此器主要為祭天之用。本品直徑近二十公分,外圈龍鳳紋達五組,製作規整,質地堅硬,紋飾精美,是漢代玉璧中之精品。

春秋 谷纹玉环 4.5 cm.

古籍載環形玉器中倘若璧肉與孔的比例達一比一,則應視之為環。1983年考古專家夏鼐先生曾在《商代的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一文中指出:“其中器身作細條圓圈而孔徑大於器二分之一者,或可特稱為環。”玉穀紋環雕工精細,有驅邪避凶之義。圓形似青天,谷丁紋象徵著滿天星星,以禮天用。

玉料青綠色,表面為灰褐沁色。體扁圓,環內外均無棱綫。兩面紋飾相同,皆為凸起的穀紋,穀紋以“丁”字形陰綫勾連。為典型的春秋戰國玉器風格,當屬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隨身佩帶的身份表徵。

汉 玉雕龙纹璧4.5 cm

兩漢是一個經學與神讖並盛的朝代,玉雕藝術集大成地將充滿遠古傳統的原始活力的龍鳳、神獸等形象,生動地呈現於水砂並下的琢床之上。漢人重建商周用玉禮儀制度的同時,承前啓後地豐富禮玉、葬玉、瑞玉和陳設玉的體系和形制,漢代玉璧即是典型體現。兩漢遠逝,觸撫玉璧,依舊能使人慨然感受到漢人根柢深厚的浪漫激情與欲上九天的沖涌力量。

玉質灰青,有棕色斑沁,包漿渾厚。兩面紋飾相同,璧肉以陰線琢勾雲紋和抽象鳳鳥紋,排列有序,充滿秩序的律動感讓人視覺愉悅,璧內透雕出廓龍紋,龍曲頸扭體,龍首、頸及身均運用經典的S形構圖法則,使之洋溢出橫空出世的靈性和霸氣。龍口大張,龍首瞠目,昂然挺胸,身上飾蒲紋與卷雲紋,帶有濃鬱的漢代之風。其中從龍首到蹬踏有力的四肢,出廓龍似能在流雲中美妙騰躍,富立體感。此璧均衡之嚴謹構圖,體現漢代玉璧象天之禮祭思想。

春秋 勾连纹玉佩4.5 x 3.5 cm

玉質為青白玉,器表帶褐色沁。長方形扁體,邊緣為扉棱狀,兩端對稱,在正背兩面用壓地隱起的雕法淺浮雕勾連紋,勾連紋飽滿,彎曲轉折,排列有序,疏密有致,佈滿整個器身。上下兩端各有穿孔,適於佩戴。工藝細膩周全,紋飾典型大方,包漿色澤濃而不艶,古意盎然。此玉佩為頗具代表性的春秋玉器,可能為組玉佩之一。

战国 谷纹玉璧7.8 cm

《說文》釋璧:“瑞玉,圓器也。”《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邢禹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作為上古禮器的一種,璧是為古代宗天禮地之重器,各種形制的玉璧均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範。《周禮·大宗伯》載:“子執穀璧,男執蒲璧。”可見在上古時代,穀紋璧的等級之高。

玉呈青色,有扇狀灰褐沁斑。通體圓環形,圓周有一圈陰刻線,內環一周亦有一圈陰刻線。兩圈陰刻線所圈範圍內滿飾穀紋,穀紋排列規整,雕工細膩精巧。整體玻璃光。

汉代 白玉龙纹佩4 cm

玉質青白,瑩潤光滑,因年歲高遠,局部受黑沁,沁色自然,渾然一體,觸手宜人。佩體呈不規則橢圓狀,透雕一龍。龍首低垂呈三角形,雙角高聳,腦後飾有長鬣,威風凜凜;龍身回環團繞,龍尾捲曲,周身雕勾連雲紋作裝飾,與整器渾然一體,線條流暢,雕縷精細。雙面雕工,反面黑沁彌漫,宛如滄浪之水,波濤奔湧,營造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

玉龍充滿漢代玉雕的多視點設計,作者利用曲綫的錯位,創造許多翻滾轉折的視覺空間,其龍身所透雕間隙,既有空靈透視之意境,也有便於穿繫絲縧、衣帶之功能,可謂匠心獨運,是一件極具造詣的頂級藝術品。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玉文化進入“德玉時代”,以玉“仁、義、智、勇、潔”五品為貴,故君子隨身必佩如此佳器。

战国 镂雕龙纹璜10 cm.

《周禮》云:“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璜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此件玉器正是玄璜,應為戰國時期用以禮北方之祭祀玉器。

玉璜通體墨色沁,呈扁平狀,扇形。兩面紋飾相同,器身雕夔龍紋。器兩端各雕夔龍一隻,居中共用龍首,龍身處兼以透雕小夔龍。龍首瞠目,毛髮卷起,龍體飾以單或雙陰綫雕刻細密斜方格紋,龍鱗熠熠,造型抽象寫意,形態詭譎神秘,極富想像力。器身利用減地與淺浮雕技法滿飾排列有序的鱗片,線條流暢,如行雲流水,又似神龍暢游於天際,加上S形曲綫設計,龍姿雖靜猶動。邊緣出扉棱,雜以卷雲紋、束絲紋,更顯華麗。整器集切割、平雕、陰刻、剔地、透雕等技法,使玉佩表面具有淺浮雕感。包漿古樸自然,紋飾為典型的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珍貴難得。

汉 羽人祈天龙纹白玉佩9.5 cm.

雞心佩又稱韘形佩,源於商周時射箭時套於拇指之上的鈎弦器——“韘”。《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兩漢時期,玉蝶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有了很大的發展,整器作扁片狀,盾形環變長,上尖下圓,左右鏤雕出廓的螭、鳥、龍、雲紋等。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浮雕動物逐漸運用到雞心佩上,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隆起,充滿活力,這是漢代韘形佩區別於戰國玉韘的又一特徵。

玉佩體扁,略作長方倭角形,中心穿一圓形孔,一面略突,一面稍凹,均雕刻線形流雲紋。周邊三面透雕螭龍紋,四肢有力,作張望狀,姿態靈活,神態自若且又纖毫畢露。玉料呈白色,局部有黑色沁斑。質地細膩溫潤,雕刻精細巧妙。

汉 白玉雕螭龙纹鸡心佩8.2 cm.

此佩滿沁,飯糝深入肌理。形象生動真實,動感强烈,造型張揚靈動,整器作扁片狀,盾形環變長,上尖下圓,左右鏤雕出廓,玲瓏剔透,具備漢代玉作的典型特徵。線條流暢,鬼斧神工,佩中心圓磨一穿孔,廓外鏤雕螭龍,環佩身盤旋而上,引頸回首,陰線刻繪髭須飛揚,口張若怒吼狀,氣勢磅礴威猛。環佩而下裝飾流雲紋和小螭,與螭紋渾然一體,蜿蜒不絕,線條行雲流水,有蒼龍教子之意,“翩若驚鴻,矯若游龍”之意境呼之欲出,打磨工藝極精,本件雞心佩體現了兩漢時期琢玉的傑出成就,是漢代雞心佩中的精品之作。

汉代 白玉觽10 cm

觽,本為遠古先民所佩帶之獸角。因早期服飾不用紐扣,皆以繩帶繫結相連,解衣釋服則多需借助於專用的器具,於是這種一端粗闊、一端尖細的彎角,被制作出來,用以解結解鎖;後用玉仿其形,雕琢成一端較寬圓,另一端較尖細之彎角形佩飾,多做龍首、鳳首、獸首造型,宜佩於身

觿是古代佩玉中的名貴造型,此件為青白玉製,瑩潔密緻,玻璃光澤,局部受沁呈黃褐色。鏤雕鳳鳥一支,回首遠望,喙張開,似正鳴叫九霄之上,陰刻眉目、冠羽,下半身漸抽象成如意雲紋,周流回轉,變幻莫測,具穿雲之姿態。鳳凰於飛,飛登九天,周游八極,輕揚舒卷,風姿綽約。陰刻線條細膩不失矯捷躍動之感,充分展現了漢代能工巧匠們的藝術創造力和對楚地文化神秘瑰麗之風的崇尚、繼承。琢工刻繪皆美輪美奐,玉質上佳,不可多得。

西汉玉雕帶沁劍珌6 cm.

劍珌是安在劍鞘尾端的玉製品,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此件西漢玉劍珌,玉色黃白閃青,瑩潤內斂,色澤青葱,局部受沁發白。整器上窄下寬,呈束腰梯形,體厚,兩面紋飾不同,一面中部琢谷紋,四周一圈“T”形勾連雲紋帶;另一面僅減地隱起方折勾連雲紋。納鞘端並列三個圓孔,圓孔中間大,兩旁小,另一端平素。

此件西漢玉劍珌製作精湛,技法高超,用料精良,以淺浮雕技法為主,留有戰國遺風,應為西漢前期之物。

战国 谷纹玉环7.7 cm.

穀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當時黃河流域農耕文明正輝煌燦爛,其取自穀物發芽時形態,象徵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景象,以及人們對風調雨順之嚮往。漢宣帝時曾以方士言,為隨侯(珠),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可見玉璧直至漢代仍為禮儀用器,地位崇高。

玉色金澄,局部有褐色沁斑。器體扁平,正圓形。兩面紋飾完全相同,飾排列有序的穀紋,穀紋顆粒小而細密,排列整齊,轉角尖銳。內外緣各有凸出弦紋一周。整器形式古樸,去地平整,工藝精良,體量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自然,展現了戰國玉器高超的製作水準,深具上古禮器之神秘威嚴。

汉 白玉龙纹璜8 cm.

璜,《說文》釋曰:“半璧也”,用作禮器與佩玉,形制可分兩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是較窄的弧形。自上古時代,璜就是雜佩之一《詩經 · 鄭風》有“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其傳曰:“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雜佩指古代的佩玉體系,其中所包含珩、璜、琚、瑀、沖牙等玉件組成了人身正面懸掛一系列玉佩。戰國至漢代玉璜從成組佩玉中開始獨立出來,專用於佩帶、懸掛,因屬貴族貼身佩帶之物,其工藝水準非常高超,玉料、做工均屬上乘;並且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列位《周禮》所稱“六瑞”,成為“禮天地四方”之禮器用玉。

此件玉質青白色,上有金澄色沁一抹。璜呈半環形,作對稱形裝飾,璜身琢製拐子龍紋,錯綜繁繞,密不透風,兩側透雕龍首,口微張,龍鬚彎卷似鈎,帶有穿孔,可以繫掛繩墜。璜下透雕龍鬚,呈如意祥雲狀,與龍首相呼應,構思巧妙,襯托半璧之美韻。

汉 龙首玉觽9 cm

玉觽形如獸牙,以一塊上好的玉料雕刻成龍的形狀,玉質表面現點狀沁,龍須上卷,龍首回望與前足相觸,形成一個優美的弧度,龍尾上翹,作擺尾狀。整件玉觽雕琢頗爲精湛,角度方正、刻劃準確、琢磨精細。漢代典型的游絲雕在此件玉觽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局部棗紅沁和白色點狀沁使其平添幾分歷史感。

汉黄玉雕螭龙鸡心佩

鸡 心佩是汉代所特有并常见的一种佩饰,魏晋南北朝后渐趋消失。其源自玉韘,本为实用器,后演变成装饰物。此件鸡心佩为黄玉琢制而成,鸡心双面浮雕钩云纹饰,佩左侧有一螭龙,双目有神,两耳后摆,四肢饱满富有张力,身躯扭转攀爬游走,长尾垂挂穿过佩心,止于佩底。玉佩玉质润泽,刻画线条流畅,局部带沁色,古意盎然。

战国玉雕龙形佩

龙形佩以浅浮雕技法,琢一「S」形玉龙,龙首回望,昂首张口,龙身卷曲有如波浪。龙腿龙爪配合整体适当调整大小,使之浑然一体,设计巧妙,造型生动。龙身布满规整划一的谷纹,只在龙头、爪等细微处不作纹饰。螭龙身形健硕,肢体柔韧。整体布局饱满,充满张力,雕工苍劲,线条娴熟流畅。龙是古代玉器最常见的图案,不同历史时期,龙的形态各不相同,战国时期以「S」形龙最为常见,表面多饰谷纹、勾连云纹等。此件刀法爽利生动,显出雄健刚毅的气质;清晰的刀路使纹饰更显得立体而有力度,亦有优美之沁色,古意盎然。

战国谷纹璧

谷纹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玉器纹样,是谷子发芽的纹样,主要用各种祭祀礼仪当中。战国时发展为都好的形状。这件谷纹璧色彩青绿,其上规则的布满谷纹,是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器物。

汉黄玉兽面云纹剑璏

此件为黄玉质地,长方形,局部有沁。器外壁浮雕兽面纹及云纹为主题纹饰,纹饰左右对称,兽双圈方目,浓眉上扬卷曲,雕工粗中有精,抽象神秘之感浓郁,不禁令人联想到上古独有的青铜器物上的纹饰,以及背后所独有的礼乐与祭祀文化。

红山文化古玉龙 L 9.2 cm.W 3 cm

东汉古玉龙纹鸡心佩 L 7.5 cm.W 3.5 cm.

汉古玉云龙纹璧 8.7 cm

西周青玉云龙璜 9.5 cm.

商玉琮 9.0 cm

战国古玉龙纹璜 7 cm.

战国玉瑗 9.2 cm.

商雕兽面纹玉刀 48 cm.

良渚文化古玉神兽佩

春秋云雷纹璜 22.8 cm.

战国白玉瑗 10.4 cm.

西周 玉璧 16 cm.

商古玉钺 L 14.1 cm. W 11.2 cm.

西周黄玉璇玑 13 cm.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