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树悠远 一叶沧桑——寻访兴义双朝村百年古榕

2020-03-25

一树悠远 一叶沧桑

——寻访兴义双朝村百年古榕

榕树,在中国西南腹地是惯常见着的,这次我将要“拜访”的,是一株长在故事里的榕树。繁华一隅,在水一方。

古榕脚下厚重的土地,是先辈们耕耘的未来,一株株亭亭如盖的枝干,守望着那些未来。

在古榕的浓荫里静静坐下,以这样的方式与它们交流,这是了解古榕最好的方式。撇开一会浮世喧哗,任思绪与长枝虬杆冥游,才能细致而明确的感受它们的沧桑与风采。

“双凤”是村子原本的名字,现在叫双朝村。原先村子里五六十岁的老人也说不清这个村名的由来,只说大概就是因为耸立在村子里的两株巨大黄葛(榕属落叶乔木一种)吧。我看着大树,树干须三四个成年人环抱,枝叶繁茂、冠大根深,观其形,犹如凤鸟举翼,偶有风过,一树枝叶娑娑摇曳宛如羽翅翕张、跃跃欲飞,或许村里的先辈正是因为这样雄壮的外表,才将这两株巨树冠上了神鸟凤凰的美名。

叶遮蔽着叶,根密匝匝的缠着根。站在树下不由得思绪翻飞,这些绿叶、老根,不就是音符吗?不就是兴义“八音坐唱”流传千载的婉转音符吗?朴实无华的吟诵着风云变幻,把它此生所见所闻谱成了歌词,默默写进脉络、镌刻进了年轮里。

1982年的冬天,兴义这个一贯“温和”的城市经历了一场“不太温和”的大雪,村里的老人说起那场雪时记忆犹新:“雪下的厚的很,我们去城头赶集,街心花园都白了,向我们这一发的兴义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我诧异于年均温16.8度的兴义何来这般“瑞雪”,于是特地上网查了当年的情况,没想到除了村里这位老人,还有人用更艺术的方式记录了那场大雪,那就是画家谢光荣。我十分荣幸在谢老的笔下切实体会了一把那场大雪,以及村里老人口中说起“白了”的街心花园。

(谢光荣先生作品《兴义街心花园·雪景图》,资料来源:黔西南日报2017年1月23日发文)

但是和谢老师笔下的兴义街心花园形成对比的是,双凤村里的“其中一只彩凤”,被这场大雪冻死了。因为黄葛树喜光,有气生根,为阳性树种,喜温暖、高温湿润气候,耐旱而不耐寒。双凤村的村民迎来了一场“兆丰年”的瑞雪,却在次年夏天送走了一位深沉、古道的“老友”。

在我替那株“去世”的大榕树叹息的时候,老人告诉我,其实剩下的这一株榕树更“神奇”。这个“神奇”的故事连村里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未曾亲历,只相传于他们的记忆中。很多年前,这一株榕树曾经历过一次雷击,榕树被一劈为二,村里人都认为这株大树活不成了,本想任由它“自生自灭”,却没想到几场春雨浇下,浸润了被雷火烧枯的树干,一根根新的枝丫,带着看似稚嫩的新叶,钻破了黑灰色的枯皮向上寻找着阳光。一年,两年,五年,十年,那些原本脆弱的新枝竟然连成了一个新的主干,剥落了雷火烙印下的黑灰色“伤疤”,焕然一身新绿,执拗、骄傲的茁壮而生。此后的数十年,浴火重生的老榕树蓄养根系,再一次用它的浓荫为双凤村的村民洒下一片阴凉。

岁月宛若村子脚下缓缓而去的流水,老榕树就静静的站在村前,把日落月升写进了纵横的树纹,把双凤村的旧貌新颜刻进了深深的疤瘤。老榕树孤单却坚强的“站立”着,站成了一座丰碑、一个印记、一根双凤村人民心里的精神脊梁。

150岁?180岁?200岁?谁也说不清这株古榕究竟多大年纪,这村里五六十岁的老人幼年时,就从父辈、祖辈那里习得了祭拜古榕的“规矩”。我向老人们询问起这棵榕树“神性”的由来,老人们竟也多半说不上来,只说从记事起他们的父辈逢年过节就会给古榕上供。村里有嫁而不孕的妇人会来祭拜,借一借古榕“多子多福”的福气;村里有久病无医的患者会来祭拜,借一借古榕“延年益寿”的福气;村里有迷津难解的青年会来祭拜,借一借古榕“百年安定”的福气,村里荒旱无收了会来祭拜,村里风调雨顺了会来祭拜……似乎这村里无论有什么大事小情,这古榕便会倾尽所能将自己身上的“福气”借给大家,让村民们寄托的愿景有了一个具象的化身。

中国历来有“百年成妖千年成精”的说法,可老人们却坚决不许外人如此“妄议”他们的古榕,因为在他们眼中,哪怕这种祭祀的源起神秘无考,也实在不希望把古榕和“妖魔鬼怪”联系到一起。

这使我心里想起《西游记》中关于“荆棘岭”一段的描写,即便在写尽了大千世界妖魔鬼怪的吴承恩笔下,日深月久的草木精灵也都是风雅墨客,绝无半点“鬼气森森”,恰恰给人世外仙人、得道智者的感觉。如此我便明白了,在双凤村老人们的眼中,这古榕并非山精草怪,而更像是村里一位沉默睿智的长者,他们的忧愁、喜悦、烦恼、悲怆,几乎都可以和这位“老人”攀谈。或者话语之间竟能从那微微摆动的叶片中看出零星智慧的光芒,也或许在斑驳的树干上找到了些许豁达的启示,毕竟对于古榕而言,百年光阴也只是片刻,那么人生匆匆数十载的喜怒哀乐,又有什么值得挂怀?

我不能十分清晰地勾划出两百多年以来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风花雪月的演变,我只能从古榕的一道纹一条疤中,领略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我更无法知道200年前,这株古榕的种子从何而来,是北境归鸟跋山涉水衔来还是南洋海风夹风带雨路过?我只知道,当它和这一片山水相遇,就留下了双凤村后来说也说不完的“从前当年”……

200年前刘燕山的父辈从泥凼镇迁往兴义的路途上,他也许不曾想过,自己的曾孙刘显潜、刘显世,会成为民国初年西南政治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更让“兴义系”作为一支独特的政治力量,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崭露头角。此后王文华的率军护法、何应钦的国府风云,都让兴义这个贵州西南的边陲咽喉,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帧帧缩影。

不知道双凤村的这株古榕是否曾与这些风云人物“照过面”,想来刘氏兄弟掌权贵州时,他们的礼炮鼓点曾搅扰过古榕的安眠;想来王电轮(王文华字电轮)的护法军出黔作战时,那嘹亮军歌曾萦绕在古榕的四周;想来何应钦草拟《何梅协定》时,举国骂声也让这古榕深感羞愧……但他们终究是他们,古榕也仍是古榕。旧时王谢堂前的紫燕,今天在古榕里安下了家,那些曾让乡人羡慕的舞榭歌台,也随着岁月更迭“雨打风吹去”了,世事兴衰原本如此,就如古榕树的春华秋实,亘古一理,未尝改变。

如今,古榕的身边也长出了六七株同样冠大根深的榕树,也许是古榕的“子孙”,也许是它的“兄弟”,他们也像古榕一样张开自己的枝叶,为这一块土地上的生灵带去一片绿荫。古榕脚下那条无名的河水,变成今天兴义的“城市绿肺”湿地公园,而原先改了名的双凤村,村民们早已迁居他处,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古榕拔地而起的一个城市高档社区。

现在的古榕并未成为历史和记忆中的只言片语,而是在新建社区的工地上,安安静静的站着,四周被铁栅栏保护的犹如庄严古迹。我问了开发这块土地的工人,他们说这些古榕会成为新社区的园景而保护下来。这个消息使我安然,感觉以后的古榕就像是一张旧画,不过是重新揭裱,但它“守土安民”的气息和韵味还在,它身上岁月的“雕工”还在,那些关于过去和将来的厚重的故事还在。

“古藤、老树、家常话”,这是古榕当年最辉煌的字里行间,也是古榕今后最得意的从前以来。

百年匆匆,这已超越了我们生命的认知。这片土地给予榕树充分营养,使榕树扎根在此,同时,它也将为以后生活在这片榕荫下的人,造就自然独特的居住环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