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这首题诗,乾隆帝就比很多专家会看画(腾讯网)
▌明代 周臣 《春泉小隐图》卷
纸本设色
纵26.3cm,横85.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臣绘《春泉小隐图》卷,款署“东村周臣为春泉裴居写意”。
也就是说,这是周臣给一位姓裴的人画的画,所绘也为裴的居住地。
春泉,结合画面,可能是此处流水以及裴居的名字。而所绘景致也应为春季,裴姓主人春困小睡,一童子则在屋外打扫。小隐,即所谓小隐隐于野,此处裴居,可能是裴姓主人的别墅。
这幅画的画面干净简单,似乎一目了然,但是赏中国画,还是要有中国画的赏法。
这里,乾隆皇帝给我们上了一课。
乾隆皇帝在画上题诗一首:
“藓壁柴扉任掩开,虚堂隐几有书陪。越童拥帚松花落,不为无端待客来。”
乾隆皇帝看画看到了什么?
藓壁,长满苔藓的墙壁。
柴扉,就地取用树木结成的门。
而且,这扇柴扉还任由其随意地开着。
乾隆皇帝的一句诗,就把“小隐”两个字表述得淋漓尽致。
“虚堂隐几有书陪”则是乾隆帝结合画面对小隐生活内容的猜测,以为所绘裴姓应为读书人。
下面一句更为精彩——
“越童拥帚松花落,不为无端待客来。”
很多人看这幅画,会谈论松树,因为很醒目,所占视觉面积也很大,但乾隆却更进一步,把松树、童子和季节联系在了一起。
童子扫什么呢?
乾隆帝说,他扫松花呢!
画家没有画,但是乾隆帝看见了。
这个逻辑就是,在春季,松花开放,有开就有落。童子忙着扫松花,而从平日忙着接人待物的繁忙中解脱出来。用扫松花对比世俗的接人待物,这不正是小隐的价值与意境吗?
都说乾隆帝诗多而滥,但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熏陶,也必然会在他身上留下印记,那种熏陶与训练又远非今人可以比拟,这也是一个事实。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韩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