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离离原上草”说起,说说“离”是什么意思

2020-03-27

“离离原上草”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诗人的一首应试诗,原文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一首咏物抒情的诗,借咏“离离”之草而抒惜别之情。这首诗的主题,实际可精简为首尾两句:“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离离”就是依附的样子,这里喻指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我这样解释,也许有人会说我满口胡说,牵强附会,因为这和传统解释完全不一样,不符合标准答案。解释“离离”的标准答案应该是指草茂盛的样子。我不否认我的解释不符合标准答案,但我有充足的理由质疑这个“标准”答案。下面我就从“离”这个字开始,说说我的理由。

“离”这个字的今义是离开、分别的意思,但古义却正好与之相反,是依附、附丽的意思,也就是难以分开,不能舍弃的意思。这种解释可能颠覆所有人的认知,可事实却确实如此。又有人说“离”通“罹”,其本义是鸟被罗网罩住,引申指遭受的意思,并拿出“离”字的甲骨文加以佐证,说“离”字的甲骨文就是用一杆长柄网捕鸟的形象。“离”通“罹”这是事实,我并不否认,因为所谓通假字就是指古人无字可用而暂时借用别字或干脆就是写了别字,后人约定俗成而继续沿用的现象。我否认的是“离”字的甲骨文并不是用长柄网捕鸟的形象,因为那并不是一杆长柄网,而是树丫上有一个鸟巢。鸟巢是鸟的家,是鸟繁衍生息的地方,鸟儿离不开巢,正如人离不开家。“离”的甲骨文形象就是一只鸟在树丫上自己的巢里,即鸟依附于巢,故“离”的本义就是依附、附着、分不开的意思。

如果还有人坚持那是一杆长柄网,那么请问,你见过用长柄网捕鸟的吗?我本人只见过用长柄网捕蝉、捕蝴蝶、捕蜻蜓,却从未见过用长柄网捕鸟的,鸟不是那么好捕的。再深入说明一下,“离”字上面加个“人”就是“禽”字,“禽”是擒的本字,有捉拿、逮住的意思。人爬到树丫上的鸟巢里可捉到鸟,又有谁会爬到长柄网上去逮鸟?所以把树丫上有鸟巢看成是一杆长柄网,实在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就犯下的错误,不仅可笑而且还误导了不知多少代人。说到这里,如果还有人不相信我的话,那就读读《易经》吧。《易经》不仅古老,而且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国学之根。文化上寻根溯源,非《易经》莫属。

《易》有《离卦》,“离”字本义,读《离卦》可知矣。《离卦·彖传》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穀(谷)草木丽乎土。”《离卦》把“离”释为“丽”,那么“丽”又是什么意思呢?

“丽”的繁体为“麗”,就是指雄鹿头上的一对美丽的象树一样的大角。雄鹿头上的这对大角,十分美观,故“丽”有漂亮、美观的意思。更本源的意思是,雄鹿头上的角是以对出现的,这两枝角同生共长,相互交叉,相互依附在一起而不能分开,故“丽”的本义为依附、相依的意思。人们把并列的、对偶的东西称为“俪”,尤其指夫妇,称为“伉俪”,就是因为夫妇是对偶,而且相依为命,难以割舍。“离”和“丽”互训,就是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依附、依存的意思。

《旅卦》上九爻辞提到“鸟焚其巢”,而上九在离体,故“离”与鸟及其巢有很大关联。“离”作为卦象,为外刚内柔之象。离中空,离于战争为甲胄、戈兵,于渔猎为网罟,于牛为牢,于马为厩,于鸟为巢,故《旅卦》上卦离体取象为“鸟巢”。《旅卦》上离下艮,“艮于木也,为坚多节”,坚多节之木正好适宜鸟儿筑巢,而《旅卦》上面又正好是一个“鸟巢”,所以《旅卦》整体的大形之象,就是树丫上有一个鸟巢,只不过这个鸟巢着火烧着了。

《旅卦》是由《否卦》变化而来的,《否卦》先变为《旅卦》,然後《旅卦》再变为《明夷卦》。《旅卦》变《明夷卦》时,《旅卦》的上离体“鸟焚其巢”,鸟巢“呼啦啦似大厦倾”,化为《明夷卦》上坤体,“坤为地”,故又恰似“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扯远了,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点,“离”在《易》中多有被取象为“鸟巢”。“离”的甲骨文字形,确定是一只鸟依附于树丫上的巢里。“离”的本义就是依附、附丽。

我们彻底弄懂了“离”的本义,对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很好理解了。“离离原上草”,就是指草依附在这片原野上。“离离”就是用“离”字叠用的方式来表示依附的样子,相当于“离然”、“离若”。这首诗的上阙为咏草,描写了草在这片原野上生根、发芽、繁衍、枯荣,寒暑交替,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草深深地依附在这片原野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里,繁衍的籽实广泛地播撒在这里的沟沟坎坎里,无数次的野火都不能烧尽依附在这片原野上的草,看吧!每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原野上的草就又生机勃勃地生长出来了。

草有依附之状,人有依恋之情。诗的下阙在上阙咏物的基础上言情,借草的依附之状抒发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远行的“王孙”依依不舍,送行的人依依惜别,你看那远处的芳草都赶来送行,挤满了古道,芳草那晴亮的翠绿色连绵不绝,一直接续到了那“王孙”要去的“荒城”。这里诗人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芳草拟人化为送行的人群,不是“夹道”送别,而是“侵道”送别;不是“十里长亭”相送,而是千里接续,一直到目的地“荒城”。诗人在这里写得越是热闹,就让人越是感到孤独和悲凉,不觉已凄然泪下。

(本文选自头条号子夏故坛专栏《诗易共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