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山歌绣球糯米饭,历史上的武鸣“壮族三月三”是这样的吗?

2020-04-01

壮族三月三

是浪漫的山歌穿云霞

是美味又漂亮的五色糯米饭

也是多情的绣球抛出的爱情之花

壮族三月三

是广西各族人民的节日

是骆越之地传承的中华文化

《遇见好书》本期推荐——

骆越文化丛书

武鸣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民族记忆,是民众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集中反映。

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武鸣骆越文化丛书”,从各种民间流传和各种一手资料出发,整理编写了壮族文化的源流。从壮乡武鸣深挖出三月三的深刻含义和民俗特征,展现了一幅广阔的民族特色画卷。

骆越文化,“骆越”这两个字,实际意思就是——种稻谷的人。骆越文化是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文化,这文化就发源在武鸣与大明山周边和郁江流域这一带,它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骆越

标志

首先骆越文化它是以稻作为标志的,所以武鸣这一带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野生稻非常多,现在全国野生稻遗存最多的也是这一带。

第二,稻作文化遗址最早的也在这里,16000年前的遗址在隆安和武鸣有个叫作娅怀洞的地方发现了,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明遗存。

第三就是标志性文物——大石铲,大石铲是种水稻的铲,它叫做“钺”。全国全世界,这个“钺”大石铲密集的中心在这里,世界上的铲的原始形状全是源于这一带地方。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 谢寿球

自然是文化的母体,民俗文化的产生,受地缘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人文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构成武鸣壮族三月三民俗的整体生存环境,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在武鸣,壮族三月三最终形成了融祭祀文化、歌圩文化、稻作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

骆越文化三月三,大家都认为它是唱歌,这是表层文化掩盖了它真实的文化。三月三的真正的文化内涵:第一,是表现对祖先创造文明的纪念,纪念我们根起源的文化;第二,是表示我们和自然和谐的一个精神。

这个文化起源于古骆越的女神,女王养了一条蛇,这蛇后来变成了龙,这个龙回来祭拜他母亲,这个祭祀就变成了三月三。所以三月三的内涵实际是一个中华慈孝文化,人和自然和谐的一个文化的标志,它是体现了一个民族不忘根、感恩、慈、善、孝顺的文化内涵。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

传统的三月三是在壮族地区里面流行,比如说左右江,红水河这些壮族村落中流行。现在因为三月三变成广西的节日了以后,它在城市社区里面也会有所延伸发展,这个节日就不只是壮族村落的节日,而是整个广西的社区各民族的节日。

五色糯米饭来历及意义

在氏族社会的时候,火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中国人非常愿意去保护火。而如果火一直延续太长时间会引来疾病,所以就有了一个习俗,把村落里的火熄灭了,过一段时间之后再从其他村落借回来,重新改变一个火种,所以就叫改火,这改火的期间我们就产生了寒食,就是要吃冷的食物。

吃寒食,吃什么比较合适呢?寒食的时候就不能吃肉,因为没有火,那米饭就更适合,首先是比较柔软,其次就是比较有营养,它可以让人在没有火的这段时间活下来。

我们这里的气侯非常温润,所以植物很多,人们可以通过捣碎植物,获得多种多样的颜色,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特有的五色糯米饭。

唱山歌

武鸣唱山歌传统悠久,那声声美妙的春日之歌,随着山谷的混响,美妙而动听。唱山歌的主要形式是对歌,对歌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歌圩,少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据统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鸣城区三月三歌圩就达到 5 万人参加的规模。

抛绣球

抛绣球习俗早在宋代就已经在广西地区流行了,每到三月三这一天,壮族姑娘们 都要盛装打扮,带上亲手缝制的绣球去赶歌圩然后把自己巧手制成的绣球通过或转或甩或抛的方式“送”到意中人手中。男子在接到信物时,便了然对方的心意。

来源:广西卫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