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人过40岁还一事无成,请记住李白这句诗,读懂了或能时来运转

Image 2020-04-03

孔子说曾对自己的人生有过一次回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句对于自己的总结,千百年来却成为了中国人对于自己人生的一些标注。

四十岁的人生,在孔子看来已经是人生应该没有什么不安定的心态,因为差不多这个时候就是事业已经取得了稳定的成就,人生的前途是明了而清晰的。但是虽然如此说,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并非如孔夫子那样的人生遂意。

很多人纵然是到了年过不惑,可是生活的压力和繁琐还是让内心充满了迷茫和不解。对于这样慢别人一步的人生,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李太白不解磨铁

四十岁确实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如果说三十岁还可以踌躇满志,周围人还能够抱有期待。到了四十岁如果还是一事无成,那难免会遭受别人的白眼和非议,可是人生竟然已经是走到了四十岁的关头,那也只能够坦然处之。四十岁的人生,只要不算是前半生蹉跎了岁月,就算是一事无成,也只是暂时的而已。

李白有两句流传后世的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两句诗是李白在求学的时候,自己所遇到的一件事情才有所领悟的。当时李白独自在书房读书,因为一时倦怠,就放下书本想要去郊外玩耍。游玩到半路的时候,看到溪水边有一个婆婆在磨着什么东西,李白十分好奇,便上前去观看,只见老人家是在光滑的石面上磨着一根大铁杵,李白不解其意,便问老婆婆在做什么。

老婆婆告诉李白,她是想要磨出一根绣花针,李白摇头说,这样磨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够得到针呢。老婆婆告诉李白,我大半辈子所用的铁针,都是用这个方法得来的,只要耐住性子磨下去,也并不用等到猴年马月。老婆婆的话让李白大为顿悟,他对老婆婆拜了一拜,此后开始用功读书。

睡警枕的司马光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千百年来激励了很多后人坚定了不放弃的信念,不论是自己的人生是处于二十岁的大好年华,还是七十岁的人生暮年。只要一个人能够坚定起自己的信念,那么年龄就不会对人生产生多么羁绊。人生之所以一事无成,更多的就是对自己不能够下狠心,不能够立深志,因此才让时光白白的流逝走。

而只要能够及时的幡然醒悟,那么不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也一样有机会可以获取属于自己的成就。宋代时,司马光出生富饶之家,从小顽劣,对于学堂上的功课他一直都是漫不经心,其他学伴都已经是学有所成,但只有司马光不论是哪一门的功课都无法让老师满意。

在老师和父母的教训下,司马光还是没有感觉到急迫感。终于有一次,司马光和自己的玩伴一起出去游玩,到了山上,大家看着眼前的精致,都开始兴趣盎然的赋诗作文,互相唱和。但是只有司马光却觉得自己怎么也想不出什么得体的诗句来。

回到家中,司马光十分的沮丧,明明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但是为何自己却如此的愚笨呢?这个时候苦恼的司马光看到了书案上的书本,那些书本他都没有怎么认真的翻看过,这个时候司马光突然觉察到是自己从来没有用功的去读书,因此才和周围的同龄人拉出了差距。

司马光于是暗下决心,他要在学业上下足功夫,改变自己现在一窍不通的生活。为了能够补上之前没有用功的学业,司马光打算每天早起来温习以前没有用功的功课。但是已经习惯于懒散的司马光,又怎么能一蹴而就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作息呢?

为了能够早起,他先是在临睡的时候多多饮水,希望早晨能够用尿来憋醒自己,可到了第二天,自己还是没有早醒。司马光没有打退堂鼓,他又给自己做了一个圆溜溜的枕头,起名叫做“警枕”,只要早晨一翻身就会醒来,这一下是效果显著。就通过这样的苦功夫,司马光最后成为了宋一代的大文豪和大政治家。

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我们普通人也能够从中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怕眼前的一事无成,也不必担忧自己的年岁增长,只要能够从眼前开始将努力进取,那么就一定能够给未来的人生创造时来运转的机会。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