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如何以正确的姿势水平看待宋徽宗的艺术史成就?

Image 2020-04-0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宋徽宗赵佶很可能是最有热度的古代艺术家。

一方面,他的手迹和花押极具识别性。2017年的故宫《千里江山图》特展、2018年的故宫张伯驹藏品展与辽博书画特展,都让徽宗的艺术创作广受瞩目,成功摆脱亡国昏君的形象。

当然,更重要的是同行的衬托——在互联网上,人们对「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吐槽有多热烈,对长期被打入历史另册的宋徽宗就有多追捧。

徽宗的一切似乎都是乾隆的反面:徽宗是艺术天才,乾隆则资质平庸;徽宗审美高贵冷艳,乾隆喜爱大红大绿;乾隆书法「其俗在骨」,徽宗则独创铁画银钩的瘦金体……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不过,如果对宋徽宗的认识仅止于此,未免让他作了吐槽的陪衬。

在亡国昏君、艺术天才这些标签的背后,作为艺术家、收藏家的宋徽宗到底成就如何?除了可以直观欣赏的作品,他的所作所为在艺术史上有着怎样的意义?

后继无人的瘦金体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宋徽宗的名字常与「瘦金体」三个字联系在一起。没错,瘦金体正是徽宗在书法领域里最具独创性的成就。

作为楷书的一种风格流派,瘦金体以其清朗峻峭的面貌迥出时流:

●秾芳诗帖(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图的《秾芳诗》帖,常被用作说明宋徽宗瘦金体书法成就的案例。然而书法史家曹宝麟却持不同意见。

他指出,瘦金体的篇幅宜少不宜多、字径宜小不宜大,多则单调,大则单薄,《秾芳诗》便是这样的一个案例。

●薛稷与徽宗用笔特点的对比

总的来说,瘦金体其实就是在薛氏兄弟笔法基础上嫁接黄庭坚结体的产物,为了使嫁接不过于突兀,徽宗通过标准化的精致笔触来增强其内部的秩序感,这也许是曹宝麟所指出的单调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千年来,通过学习瘦金体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只有金章宗完颜璟、吴湖帆、于非闇等寥寥数人。

除了瘦金体,宋徽宗的草书造诣同样高超。

上海博物馆藏的一帧纨扇上保留着宋徽宗的十四字草书墨迹,点画连绵飞动,使转自如,不难看出取法怀素的痕迹,章法以穿插、避让、腾挪为特色,很可能是黄庭坚影响下的结果。

●草书纨扇,现藏上海博物馆

正在展出的辽宁博物馆藏草书《千字文》卷,历来被认为是宋徽宗的杰作,上世纪80年代,由启功、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等鉴定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一致认定为真迹,并给予极高评价。

●草书千字文(局部),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不过,宋徽宗一生写过若干本草书《千字文》,与故宫藏政和四年北宋内府拓本和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郁孤台帖本(残本)相比,辽博墨迹本似乎并不是最出色的。草法不够严谨和笔画形态雷同重复,是其中最为明显的缺陷。

好用代笔的大师

除了书法,徽宗最受人推重的还有他的绘画技艺。现存带有宋徽宗款识的画数量并不少,其中既有精巧绚丽的重彩画,也有朴拙粗简的墨笔画,往往都是各家博物馆的重量级展品。

在哪些是宋徽宗亲笔这个问题上,艺术史学界至今仍未达成共识,高居翰甚至认为这些画里没有一幅可以确证是宋徽宗亲笔所画的。

●中国美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挑选出一些争议较少的作品作为相对意义上的「标准件」,如《竹禽图》、《柳鸦图》、《写生珍禽图》、《枇杷山鸟图》。

●竹禽图(局部),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枇杷山鸟图(局部),现藏故宫博物院

这几幅最有可能出自宋徽宗亲笔的画作,都是风格偏于简朴的墨笔画。

徐邦达甚至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宋徽宗的画风,而那些精致而绚丽的重彩工笔画,由于风格和上述几幅画反差太大,应被归为宫廷画师的代笔。

●听琴图(局部),现藏故宫博物院

这一观点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按照蔡絛的记录,宋徽宗的绘画老师是吴元瑜,《宣和画谱》说吴元瑜「师崔白,能变世俗之气所谓院体者。而素为院体之人,亦因元瑜革去故态,稍稍放笔墨以出胸臆」。

当然,就常理来说,任何一位技法成熟的画家都不太可能毕生只画一种风格的作品,这意味着如《瑞鹤图》一类重彩画仍有可能出自宋徽宗之手。

●瑞鹤图(局部),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但无论这些画是否徽宗亲笔,前述几幅朴拙的墨笔画足以表明,宋徽宗通过对徐熙、崔白一派的借鉴,为富丽精巧的宫廷绘画注入了新的趣味。

除了绘画技艺,徽宗另一项易被忽视的创举尤其值得一提。

美术史家周积寅的研究表明,宋代以前,人们并不会把题画诗题在画上,北宋文人画家的题画诗多数题在画前或跋在画后,在画上题诗的做法正始于宋徽宗。《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等作品均能证实这一观点。

●腊梅山禽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几幅画虽然未必是宋徽宗亲笔所绘,但这些被称为「御题画」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在宋徽宗授意下创作的,仍能够反映徽宗的审美理想。诗、书、画并置的创作模式在宋徽宗手里发展成熟,奠定了此后近千年中国绘画的基本格局。

作为艺术领袖的宋徽宗

事实上,宋徽宗对艺术史的最大贡献并非其个人创作,而更体现在他所主导的一系列皇家艺术工程上。

宋徽宗提高了画师的地位和待遇,还在国子监中设立了专门的绘画教育机构——画学。虽然整体教学成果无从得知,但画学学生王希孟的一卷《千里江山图》,足以说明画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现藏故宫博物院

画学的毕业生中,有一部分担任专职宫廷画师,他们在徽宗的领导下,共同创造出了以细察物理、工拙相成为主要特征的院体画新风貌——宣和体。在幅式选择上,他们更多地偏爱于卷轴和小品,花鸟团扇渐成时尚。

●秋树鸜鹆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在书法方面最大的贡献恐怕未必是他个人的创作。他于大观年间命蔡京、龙大渊等刊刻的《大观帖》至今仍然泽被艺林,为书家所重。

●大观贴 拓本内页

除了直接与书画创作相关的活动,对历代法书名画的鉴藏也是宋徽宗艺术生涯的重要部分。

徽宗及其内府的书画鉴藏活动成果,被结集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

这项史无前例的国家工程竣工约六百年后,历史上第二次内府书画目录编修工作才由清代乾隆皇帝启动,即著名的《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现藏故宫博物院

今天提起乾隆的艺术活动,很多人的印象是他在法书名画上留下的「弹幕」,《延禧攻略》里误鉴《富春山居图》的一幕更是狠狠嘲讽了他的书画鉴定水平。

不过,常常作为乾隆对照者登场的徽宗,尽管眼光比乾隆要好,但也有很多看走眼的时候。

●张翰帖(局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又如《宣和书谱》卷三著录的颜真卿楷书《潘丞竹山书堂诗》,已被启功、朱关田等学者证实不是唐人真迹而是北宋摹本;卷八著录的虞世南《汝南公主铭稿》同样也是北宋摹本。

对于这一现象,明代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已经指出,徽宗内府所藏书画真伪相杂,然而,「当时名手临摹之作,(宋徽宗)皆题为真迹」。

2019045

画鸟

1117 年,北方辽国的董庞儿起兵抗辽,被镇压后与宋朝取得联系,声称愿意助宋攻辽。

几个月后,宋徽宗派密使赴金,商讨联合灭辽的对策,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先辈遗志。

听琴图 宋徽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也是在 1117 年,信奉道教的宋徽宗被尊为“教主道君皇帝”,作《听琴图》(存疑)一幅,以示纪念。

画中,身着道人衣服的抚琴者被认为是宋徽宗,他神态自若,下颌微收,背后的一株松树苍虬如龙,枝叶繁茂,似乎正象征着大宋江山绵延不绝。听琴者三人,其中两人头戴纱帽,左右对坐,凝神恭听。后立一童子,亦为琴声所吸引。

《听琴图》动图

这是一幅气韵直贯向上的画,宋徽宗题写的“听琴图”和“天下一人”的花押居于画面两侧,但绝不孤立于整体“气韵”之外。

《听琴图》局部

画面最前方的假山石上有一尊鼎,鼎上的饕餮( tāo tiè )纹清晰可见。此纹盛行于西周时期,彼时称其为兽面纹,宋徽宗编撰的《宣和博古图》首先采用了“饕餮纹”这个名称。饕餮,并不存在,是人们想象中的怪兽,它没有身体,只有大头和大嘴,十分贪吃,甚至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人类贪欲的象征,宋徽宗钟爱此纹,正是对自己和世人的提醒。

人与物的方位也是有意思——画中四人与假山石形成闭环,为的是不让琴音散去;戴纱帽的二人并不完全对称,因此置一童子在身后以平衡画面,同时也避免了琴音侧出;松后散写三五竿墨竹,增添了空间的幽深感,也反衬出琴声的悠扬。

如此细腻的表现琴音,我不得不感叹,真是煞费苦心。

20 世纪 30 年代,专家们曾怀疑宋代画家的“写实”能力,一度将《听琴图》定为后人仿品。

但实际上,与欧洲中世纪的呆板绘画相比,宋人的观察和塑造能力已是登峰造极。特别是这位最有权势的艺术家同学,他信手拈来的几只鸟,已足够证明一切:

腊梅山禽图 宋徽宗(存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腊梅山禽图》的构图十分简约,却灵动而有趣味。

画面上一株腊梅斜出,枝头被两只健壮的白头翁压弯,它们一正一背相互依偎。鸟的眼睛更是生动传神,透露着机警与敏感,似乎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就要腾空而去...

《腊梅山禽图》局部

这些,无不体现了作者极尽细致的观察和造型能力。要知道,那个时候可没有华为 P30,你无法借助其他工具捕捉动态画面。

五色鹦鹉图 宋徽宗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宋徽宗的作品风格大都十分素雅,《五色鹦鹉图》也是如此,画中一只鹦鹉立于杏枝之上,得意自适,俏姿可掬。这只鹦鹉的毛色恰好与社稷坛供奉的五色土(青黄赤白黑)相近,它象征五个方位,亦象征天下。

在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宋徽宗看来,描绘祥瑞之物的花鸟不但是艺术创作,还是祈祷国家福祉的独特形式,更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瑞鹤图》亦是如此)。

虽然治理得不尽如人意,但这位被意外选定的“管理者”还是努力过,也意气风发过:他登基后便到处搜罗贤臣,被贬了数年的文学大咖苏东坡得以回朝,不料死在途中;他利用辽金矛盾的日益加剧,在西北、西南扩充疆域,短短的 6 年里,他连续恢复设置了 10 个州...

不过,北宋末年朝廷内部矛盾依然尖锐。宋神宗在位时开始的“新旧党争”一直持续到徽宗时期,在化解无果后,他最终启用蔡京,重用宦官童贯。

《五色鹦鹉图》局部

1117 年,宋徽宗听取童贯的建议,试图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遗憾的是,徽宗同学远大的政治抱负最终变成了“靖康之变”的导火索——在宋金结盟对抗辽国的数年中,宋朝节节败退,金国捷报频传,大宋的虚弱兵力展露无遗,大国的美丽外衣被扒了个精光...

显然,宋徽宗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但把北宋灭亡归咎于他一人,则是有些夸大了。在当时,南北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桃鸠图 宋徽宗 日本个人藏

15 岁那年,他只是赵佶,他才华出众,声名远播,米芾、李公麟等人都是他的朋友。

26 岁那年,“天下一人”的瘦金体花押开始在画中出现,宋徽宗已君临天下,那时完成的《桃鸠图》透露着些许稚气,一如他的政治抱负。

竹禽图 宋徽宗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宋徽宗的作品中,《竹禽图》是飞得最远的两只鸟,一直飞到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直至去年的董其昌大展,它才得以“回家探亲”。

《竹禽图》是宋徽宗成熟期的顶峰之作,画中的竹草和崖石用写意画的方法处理,两小鸟用工笔画的方法绘制。粗细方法的对照彰显了宋徽宗绘画技艺的高妙。

虽然经历了 900 年,它的品相仍属上乘,当看到这幅画时,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宋徽宗那温和的敷色。

《竹禽图》局部

除了自己画画,他的贡献还在于设立宫廷画院,建立考试制度,并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像“山中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都是画院当年的考题。而“山中藏古寺”一题拔得头筹的画作,没画任何庙宇楼阁,只有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对画作的理解。

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19 岁时,在向太后与权臣的争斗中,被立为帝,继承了兄长的皇位。

1082 年,父皇宋神宗梦见南唐后主李煜前来拜谒,隔天赵佶出生,时人皆以为李后主转世,但赵佶的文采风流却胜过其百倍。

也许,那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的悲情人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