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雄浑、繁花似锦——明清掐丝珐琅器精品赏析
众所周知,掐丝珐琅器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堪称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每件掐丝珐琅器,必须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鎏金等复杂工艺,稍有纰漏,则前功尽弃。由于烧造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明清两代主要由皇室贵族使用。明末成书的《春明梦馀录》将艳丽的景泰珐琅与宣德铜器、永乐雕漆、成化斗彩并驾齐驱,认为它们“精巧远迈前古”。到了清乾隆年间,珐琅器皿由皇帝独享,后妃们只能使用瓷质或银质餐具。本期掐丝珐琅器专题为大家分享部分今春珐琅器精品。
清乾隆 御制錾胎珐琅缠枝花卉寿字纹鼎式炉
“大清乾隆年制圆明园第六分”
H: 22 cm
局部
说明:錾胎珐琅每件都不同,皆为宫廷御制,很难找到完全一致,但在工艺上能有类似的参考。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錾出花纹,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药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呈现宝石镶嵌的效果。錾胎珐琅的存世稀少,较掐丝珐琅而言,他的铜胎略厚便于从铜表面往下錾刻出纹饰。注重纹饰的华丽,铜的镀金,是宫廷御制的重要铜胎珐琅品类。錾刻珐琅的生产主要在乾隆的宫廷内务府、广州两地,主要是在乾隆时期宫廷御制、广作进贡,大多数錾胎珐琅集中陈设在圆明园,嘉庆后不再宫廷御制,工艺失传。本品为内务府珐琅作制造,由内务府“南匠”工人负责督制,通常都是来自广州的工匠。宫廷内府所制錾胎珐琅体量均不大,相比下广作进贡錾胎珐琅体量较大,大多是在40、50公分,70多厘米高的也有很多,是圆明园殿堂陈设的重要品类。从本件錾胎珐琅看,具有明显广作珐琅的“嵌珐琅”、“烧珐琅”的特点,是广作珐琅与京作珐琅的结合,代表了乾隆时期御制錾刻珐琅的最高水准。錾胎珐琅的数量稀少,根据北京故宫对外公布的藏品单,命名为錾胎珐琅的件数不过几十件,在拍卖市场上,见广东崇正18年春拍lot2054“清乾隆 广作进贡錾胎掐丝珐琅饕餮纹花觚 ”、广东崇正18年秋拍“1773 清乾隆 錾胎珐琅缠枝花卉纹出戟方瓶 (一对) ”、著录于2013年香港出版《至尊华贵— 欧洲私人珍藏御制掐丝珐琅器》,编号17,此件拍于2013年香港佳士得2068“清乾隆 錾胎填珐琅兽面纹活环耳壶”。
本品的底部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圆明园第六分”,此种注明在地名的宫廷款较少见,目前仅见北京故宫藏对外出版的“清乾隆 掐丝珐琅勾莲纹三式”故118991-1-5/5的款“大清乾隆年制宁寿宫第二分”,款识布局与本拍品一致。此种款有横着、竖着写两种,故宫藏品中部分为横写、部分为竖写,本拍品为横写,见参阅图。
炉平口,饰朝冠耳,腹部四面及转角处各设一扉棱,下承四柱形足,盖顶饰四方钮,造型仿自商代方鼎,形象逼真,颇具神韵。炉纹饰亦取法青铜鼎,口沿及双耳处点缀回纹,四足则装饰变体龙纹,腹部主体四面在天蓝色地上以錾胎鎏金饰螭龙组成的饕餮纹,但在局部形态上又略有变化,巧妙的将清代流行的福寿形象融入兽面之中。炉盖顶则直接装饰宝相花及轮状花卉,寓意福寿连绵,永不停息。福寿之上镂缠枝莲纹,以利腹内香气飘散。整器纹饰錾刻精细,色恬静而淡雅,纹饰风格古朴又不失时代感。
参阅:1.款识参阅北京故宫藏“清乾隆 掐丝珐琅勾莲纹三式”故118991-1-5/5的款“大清乾隆年制宁寿宫第二分”,款识布局与本拍品一致。
2. 北京故宫藏“錾胎珐琅勾莲纹双耳八棱瓶”故117818
3. 北京故宫藏“錾胎珐琅缠枝莲纹豆式盒”故117820
清乾隆 御制錾胎掐丝珐琅万福如意纹撇口瓶
款识:“乾隆年制”四字楷书刻款
H: 20.4 cm
局部
说明:本拍品与北京故宫藏“清乾隆 掐丝珐琅万福如意纹撇口瓶”的纹饰、造型一致,为陈设器皿。本件拍品的工艺较复杂,它并非单纯的錾胎或掐丝珐琅,而是两种工艺同时使用,且外壁、内壁皆掐丝填珐琅,双面掐丝珐琅的器壁较单面掐丝的要厚,且本品又有錾胎,故而对铜胎的要求比较高,金属质地太硬不利于錾刻出纹饰。本件拍品的瓶身器表以宝蓝色釉料为地,上施掐丝珐琅工艺,器身于口沿、底足处鎏金,并用錾胎工艺在颈肩、及腹的交界处錾刻蕉叶纹与万寿纹,将瓶身画面分为三个区域,于各部分掐绘不同题材的图案。瓶下部主体分绘蝙蝠,莲花为主题纹饰,朵瓣大而华美,枝叶蔓生其旁。并花苞骨朵,周围草叶细长微卷,花瓣枝叶宛若随风飘摆。莲花施色近红,花瓣层累繁密,似正从花苞向外绽放,造型端庄秀美,周围绘荷叶莲蓬花骨等植物伴于前后,描摹精细,布局得当。上部多色掐丝八宝如意纹,更具层次感,一派高贵富丽气息。花下枝叶肥厚健硕,施色深浅变化不一,周围亦作小朵红色牡丹相互映衬。器身下部以蕉叶纹托底,整器画面布局紧密,呈现华丽典雅之气,与器底宝蓝色釉料相衬托,更添高贵雍容之美。纹饰采用了渲染渗透的手法,使枝叶表现出由绿渐黄,又由黄至枯的变化,增加了艺术效果,掐丝精致,为清代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所制。
清代掐丝珐琅只有宫廷能拥有,在乾隆时期的皇帝万岁节时,掐丝珐琅器餐具只有皇帝能用,臣子使用瓷器,可见其等级非常高。掐丝珐琅在清代由宫廷内务府、各地皇家织造局制造,民间不允许生产。尤其是带錾胎工艺的,只用于皇帝的寝宫、书房、行宫等,如圆明园、宁寿宫等地。本拍品底部有“乾隆年制”方章楷书款,是内务府所做,因錾胎工艺只有内务府及广作能制造,而广作珐琅的风格与京作有很大的风格区别,此件是京作风格,故必为内务府生产。
参阅:北京故宫藏“清乾隆 掐丝珐琅万福如意纹撇口瓶”故116177
明晚期 铜掐丝珐琅花卉十字金刚杵纹大净水盆
D: 24.3 cm
局部
说明:明中期以后,掐丝珐琅器的图案装饰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题材日趋丰富多样化。缠枝莲花纹虽仍是主要装饰,但同时各种瑞兽纹样也普遍出现在珐琅器的纹饰上。布局风格则日渐繁缛,并出现各式瑞兽。并在主纹饰之外的背景掐丝出祥云,如铜碎小波浪形的叶子,见故117055“明晚期 掐丝珐琅海马纹碗”、新99956“明晚期 掐丝珐琅凤纹盆”、故116336“明晚期 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朝冠耳香炉”等,他们都有共通的特点:一是纹饰繁缛,主纹饰以瑞兽为主;二是背景皆用细线掐丝出朵朵祥云,紧密布满背景底;三是习惯用短铜丝掐出、器物边沿喜饰小朵花卉。时代特征明显,明晚期珐琅明显与其它时间的掐丝珐琅不同。
本品双面掐丝填珐琅,外壁碗沿白地祥云纹,腹部主纹饰为蓝地掐丝缠枝莲花纹,其莲花中间的花芯造型较特别,上下为祥云,中间似葫芦形。碗底足处外沿亦饰一圈白地花朵纹;圈足则用海水纹装饰一周,圈足底亦其爱上缠枝莲纹。此大净水盆的纹饰很满,除了边沿露出铜胎,其它地方全掐丝填珐琅,工艺讲究。盆内壁掐丝出双龙戏珠纹,龙填绿蓝、绿色,其头部具有明中晚期龙纹特点,身躯强壮有力。盆心为十字金刚杵纹,明代掐丝珐琅有将十字金刚杵刻在器皿底部的,但直接掐丝在器皿身上的则很少见,目前仅见北京故宫藏编号:故117055“明晚期 掐丝珐琅海马纹碗”,他的口径尺寸为碗22厘米,本拍品因为口微外侈口直径是24厘米多点,其实大小是基本一样的,故宫的这件碗内掐丝海水海马纹,而本件拍品是海水双龙戏珠纹,应该来说级别更高,两者金刚杵填色一致,但纹饰上略微有些区别。应该为同一时期制造,当视为官造器。
金刚杵纹在元代流行,当时西藏归顺蒙古贵族,喇嘛教发展鼎盛,深得政客及贵族大力襄助。据古藉记载,及至1291年,当地共有寺庙42,318座及僧侣213,418名。喇嘛地位显赫,备受尊崇,庙宇受朝廷保护,守卫森严。喇嘛教影响力无远弗届,之于中国艺术,同样昭然若揭。著名的藏文《大藏经》,先后被翻译成蒙古文(元武宗,1308-11年)、汉文及西夏文;宫廷御制器物纷呈各种佛教符号图像,诸如十字杵纹,屡见于青花瓷器。景德镇曾出土一元代围棋盖盒,绘带角五爪龙,盖顶饰十字杵纹,见《景德镇出土元明窖宫窑瓷器》,北京,1999年,页68,编号2;出光美术馆藏一青花大碗,内壁开光绘十字杵纹,见《中国陶磁》,出光美术馆,东京,1987年,图版140。喇嘛教对元代御瓷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基于蒙古人对该教之热切追求。再者,来自西藏及尼泊尔的工匠也应记一功,他们造诣精湛,在景德镇御窑的地位举足轻重。出身尼泊尔的艺术巨匠阿尼哥(1245 -1306年),更在1278年被委任为宫廷匠师的督导官。及至明代,历任皇帝依然普遍笃信喇嘛教,广为布施,持续厚待喇嘛领袖,巩固中原对藏蒙两族的统治地位。金刚杵纹在明代出现在瓷器、佛造像、掐丝珐琅器物之上,是宫廷制造之物,级别很高,用于佛教用事,置于佛堂上的净水盆使用。
参阅:北京故宫藏 “明晚期 掐丝珐琅海马纹碗” 故117055
明晚期 铜胎掐丝珐琅龙纹折沿水洗
附来源签名
D: 25.7 cm
说明:平口,宽沿,直腹,平底。内外壁通体均以天蓝色珐琅釉为地,莹润凝厚,色彩鲜亮。另以绿、黄、白、红等各色珐琅釉绘成组赶珠龙纹图,寓意吉祥。洗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青铜器,用于日常的盥洗,形体都比较大。清康熙朝的珐琅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状况,是清代珐琅器生产承前启后的时期。所成器物的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直接影响着後世珐琅工艺的发展。此洗珐琅釉色淡雅,掐丝纤细,纹饰流畅,显然有别于明代珐琅的风格,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制品。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存世无多。
参阅:北京故宫藏品
清 彷明款掐丝珐琅鸳鸯荷池双层盖盒
款识:官彷明
H: 5 cm; D: 10.4 cm
局部
底部款识较为特别,中央处上分阴刻出一个清代官员的帽子,下面楷书阴刻「彷明」,此种款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亦有,是清代宫廷彷明代器皿的标识,意为「官彷明」,是清晚期请宫廷生产,亦可见CHINESE CLOISONNE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the Asia Society Galleries,图357a、358a、359a。此件拍品与北京故宫藏的一件「明宣德 掐丝珐琅瓜果纹盒」在纹饰上较为接近,尤其是盖盒外壁的缠枝莲纹饰,与本品基本一致,而且本品填的珐琅料亦仿明代宣德的矿物透明之感,明显本品是典型的清代宫廷仿明宣德掐丝珐琅的作品。虽为仿明作品,但他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掐丝较明代的更为纤细均匀,纹饰图案亦较明代的精致很多。此盖盒为圆筒形,盖面微微隆起,掐丝部分皆鎏金,盖盒底部、内部亦鎏金,金水纯度高,显出金光奕奕之色,亦是皇家富丽堂皇的象征。此拍品工艺精湛,掐丝细致,纹饰图案清丽,配色、用料皆为仿明代宣德时期而造。盖面掐丝出一对鸳鸯在荷塘中栖息的场景,构图主次分明,一对羽翼丰满艳丽的鸳鸯在湖水、荷花的衬托下尤显悠然自得,寓意安康美满,安居乐业。外壁饰缠枝莲纹饰,设色复古,是清代官彷明掐丝珐琅中的精品之作。
参阅:1.北京故宫藏「明宣德 掐丝珐琅瓜果纹盒」
2. 皮埃尔乌德瑞收藏的Dish decorated with mandarin ducks,First half 16th century
明景泰 铜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轴头一对
款识:大明景泰年制
H: 5.2 cm×2; 内径: 3.1 cm×2
局部
此对轴头为官造,是少见的明确带「大明景泰年制」的掐丝珐琅轴头。铜鎏金掐丝缠枝花卉纹,造型小巧别致,掐丝精巧,所填珐琅料因天然矿物所研磨而成,故烧制后有元明时期特有的结晶颗粒。轴头两端为相连的莲花瓣形状,此种轴头纹饰明永乐时期已有,见1998年香港佳士得lot547「明永乐 掐丝珐琅轴头 (一对)」。中国书画装裱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演变,逐渐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形式。在书画装裱的组成中,轴头无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在我国珐琅工艺史上非常著名,是掐丝珐琅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以至于将掐丝珐琅类都统称为景泰蓝。最早掐丝珐琅起源于元代外来铜胎珐琅技术,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制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市面流传的明景泰时期的珐琅数量十分稀少,此件拍品是少见景泰年间的小而精的官造掐丝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