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大智慧: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坏事的人,必然会自取灭亡。
2
“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
不能因为个别过错,
就抹杀了一个人的大功德。
3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公愤不可激,一意孤行事难成。
4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一个人不可以失去善良的本性,
不可以滋长恶习。
5
“日月之食,何损于明?”
日月的亏蚀,
怎么会减损日月的光明呢?
6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用不道义的手段变得强大,
其灭亡一定很快。
7
“爱子,
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爱护子女,
应当用做人的正道去教育他,
不能让他误人歧途。
8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谁能不犯错误呢?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
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尽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幽美的文采,闻名世界,为"十三经"之一。
司马迁编写《史记》,多采《左传》原材料,王莽时刘歆全力青睐,"教子孙后代,下到女性,莫不朗读",《左传》才足以广为人知。几千年来大家一般都觉得《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此说最开始常见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关键,干七十余君,莫可用,故西观周室,论左传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到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部门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一定的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能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徒弟每个人异端,各安其义,失其真,故因孔子左传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称鲁国为"我",对鲁国君主单称"公",记叙鲁国的事儿十分详细,而且都立在鲁国观点上叙述评价。因此许多人觉得作者为鲁国人毫无疑问。再观《左传》的写作,在其中描述孔子之言时多称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学员在《论语》上都是敬称其师为"子",从没称字,因此"仲尼"之称应是孔子的朋友对他的称呼。孔子的朋友到底是谁?就是说左丘明。《左传》深得《春秋》之微言大义,较《公羊》、《榖梁》为胜,此人必亲与夫子论史,而深明夫子之理。对于《左传》中一些預言要到东汉时才灵验,并且又记述了些东汉时的历史时间,这应该是后代增加,而本书之绝大多数還是写出于秋春末期。而孔颖达引先人语曰:"孔子将修秋春,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秋春之经,丘明而为传,共为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