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举办贝多芬250年诞辰特展

2020-04-06

撰文|张璐诗 发自维也纳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举办贝多芬诞辰250年特展。张璐诗 摄

今年是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诞辰250年纪念,贝多芬的家乡波恩与他大部分作品首演之地维也纳,都提前做了相关主题纪念活动。3月上旬,在欧洲各国因疫情而逐步戒严之前,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举办了贝多芬特展,该展策展人托马斯·莱布尼兹博士

(Dr. Thomas Leibnitz)

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这个名为“世界子民、上帝的光”

( Menschenwelt und G tterfunke)

的展览,原计划从2019年12月19日一直展出到2020年4月19日结束。在图书馆的巴洛克风格主厅内,中庭竖起了用几块大纸板砌成的立体贝多芬肖像。整个展览以时间轴和“社会关系”、“女性朋友”等主题划分为不同部分。在世人最熟悉的、1819年贝多芬在谱写《庄严弥撒》时的肖像画上,粘着一簇月桂叶,这些树叶来自贝多芬去世时的房间。

粘着一簇月桂叶的贝多芬肖像画。

策展人托马斯·莱布尼兹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音乐档案部总监,曾策划过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海顿与布鲁克纳的特展。在此次筹备了两年的展览中,有不少难得一见的手稿与书信。其中包括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手稿、图书馆从波恩“贝多芬家”博物馆档案处借来的贝多芬肖像、书信等复件。而展览中最重要的手稿,则是从柏林国家图书馆借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部分手稿,其中包括著名的“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Freude, sch ner G tterfunken”)

的乐段。这部分手稿同时收录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内。

“贝多芬未必那么孤僻苦闷”

张璐诗:请问策划这次贝多芬特展,你的聚焦点在哪里?

托马斯·莱布尼兹:这先取决于我们手中的材料。我知道关于作曲家的展览中,对观众来说最具意义的是能看到手稿原稿。贝多芬是很重要的作曲家,我们的音乐档案部门拥有他一些重要的手稿原稿,比如说《小提琴奏鸣曲“春天”》作品第24号、《弦乐四重奏》作品第 95号、《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61号。但最可惜的是,我们的收藏中没有一部交响曲。 这次我们很幸运,从柏林的同行(柏林国家图书馆)那里借来了第九交响曲的部分手稿。

通常情况下,手稿原稿是不向公众展出的,因为它们很脆弱,经常见光不太好。偶尔我们有组织图书馆导览,但一般情况下公众极少有机会见到。这次适逢贝多芬诞辰250年,可以说是赶上了一次好机会。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举办贝多芬诞辰250年特展。张璐诗 摄

张璐诗:通过这次展览,你最想对观众传递什么信息?

托马斯·莱布尼兹:我最想向观众展示贝多芬与他人的关系与联系。尤其在维也纳,贝多芬大半辈子都住在这里,他与他的资助者、学生、出版商、其他音乐同行,以及他与家人,尤其是与侄子卡尔的关系都很重要,这是展览的主题所在。

张璐诗:我们经常会读到,在这次展览中也提到,贝多芬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一个孤僻的人……

托马斯·莱布尼兹:但现实未必就是这样。他写过很多书信,跟很多人都认识,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独来独往。

“很难说贝多芬是不是属于

支持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派”

张璐诗:我正是想确认这一点:这次的贝多芬特展中,你希望稍微打破大家对贝多芬“灵魂孤僻苦闷”的固有印象。我还留意到,这次展览的标题:“世界子民,上帝的光”。请介绍这背后的想法?

托马斯·莱布尼兹:是的。“上帝的光”是我们所展示的贝多芬手稿。他的音乐是传世之作,这早已经被证实。如果你熟知贝多芬的音乐,你也会知道他有十分重要的作品,但也写过没那么重要的音乐。比如说1814年的时候,他为维也纳会议写过一首《荣耀时刻》

(Der glorreiche Augenblick)

。这部作品并没有广为流传,只是为一次特别的场面而写下的。这样的作品,或许就不会传世了。 除此之外,我们希望去呈现背后一些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包括了他与别人的意见分歧和争论,还有一些解决不了的矛盾。

特展上展出的贝多芬手稿。张璐诗 摄

张璐诗:在展览中显示,贝多芬一方面大方接受王公贵族资助,另一方面又对占领自己家乡波恩的拿破仑军队表示赞赏,对歌德路遇贵族时的毕恭毕敬嗤之以鼻。你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托马斯·莱布尼兹:要去判断贝多芬的政治观点不太容易。他确实很喜欢拿破仑、张开双臂拥抱法国大革命,但同时又一直喜欢跟伯爵、公爵这些贵族们保持友善而密切的关系,而且尤其在意与奥匈帝国皇太子鲁道夫的关系。鲁道夫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所以很难说贝多芬是不是属于支持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派。这个话题有点复杂。

张璐诗:你在策展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史实?

托马斯·莱布尼兹:我在处理贝多芬与侄子卡尔的关系这一章节时,发现贝多芬曾跟这位侄子的母亲争抢对卡尔的抚养权,两人因此而吵翻了脸,还闹上了法庭。很多细节我之前都不知道。两人的对峙,直到1826年时卡尔不胜贝多芬对其“望子成龙”期望的压力而试图自杀,贝多芬才放弃了争夺抚养权。

撰文|张璐诗

编辑|徐伟

校对|陈荻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