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他不仅是一代清学大师,而且以美学见长,被誉为“东方黑格尔”

2020-04-08

中国是艺术大国,历史悠久,门类繁多。艺术理论和鉴赏方面也有深厚的历史资源。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从事艺术工作和艺术鉴赏长期被视为“小道”、“末技”,因此,美学思想长期发展不起来,不系统,只是散见于各种笔记、文集之中。稍有规模化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等也仅限于士大夫阶层的受众群体。中国的美学思想发展到清代,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富有开创性的人物——刘熙载,他以清学大家的身份彰显了一代学人在审美方面的独特视角。被后世研究者赞誉为“东方黑格尔”。

刘熙载,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早年孤贫,笃行力学。其父是位修行和学问很高的隐士,曾品鉴自己的儿子,“此子学问当以悟入。”所以,刘熙载到晚年自号寤崖子。

刘熙载这个人性格很好,“为人内清介而外和易,读书睹指识微,约言孱守。”考中进士后,被授予编修的职位。命直上书房。与大学士倭仁共事,论学则有异同。“倭仁宗程、朱,熙载则兼取陆、王,以慎独主敬为宗,而不喜学蔀通辨以下掊击已甚之谈。”有次偶然被咸丰帝询问为何气质如此之好?刘熙载回答说,读书养气所致。咸丰帝大为叹服,亲自题写了“性静清逸”四个大字赐给他。

刘熙载在做官期间,各方面表现突出,考评优等。但他“不乐为吏”。请假客山东,授徒自给。不久,湖北巡抚胡林翼延主持江汉书院,上疏举荐他“贞介绝俗,学冠时人。”于是,刘熙载又被召用,督学广东。但他在公务期间,依然寒素如常,到退休之时,所有的仅仅是打着补丁的被子和几箱书籍而已。

刘熙载去官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历时14年。“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每日必一一问其所读何书,所学何事,讲去其非而趋于是。丙夜,或周视斋舍,察诸生在否。”时人誉之为“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 此时,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俞樾主讲于杭州诂经精舍,两人过从甚密,齐名当世。

作为一代经师,刘熙载治学“无汉、宋门户,如论格物,兼取郑义”。他在音韵学的贡献上以论《毛诗》和《尔雅》、《说文》为主。著有《四音定切》四卷,《说文双声》二卷,《叠韵》二卷,且于音韵小学确抒卓见。外而洁身修行,与宋儒相为表里。日有心得,随笔记载,成《持志塾言》二卷。又探讨古今人诗赋古文词曲书法经义,深造渊奥,成《艺概》六卷。

《艺概》是刘熙载最重要的著作。刘熙载在《艺概》中,通过“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方法,分别论述了古典诗、词、曲、赋、散文,以及书法等的历史流变、创作理论和鉴赏方法,提出了不少启人心智的真知灼见。在《艺概》一书中,刘熙载将美和艺术的本质概括为“诗为天人之合”。他说:“天只是以人之心为心,人只当体天之心以为心。” 这个“天”就是合道(理)器(气)为一的宇宙自然万物。而“人”就是合理性与感性为一的人心。刘熙载所说的“诗为天人之合”,实际上就是合道器为一的“天之心”与合理性为一的“人之心”的相融合。概言之:诗是天人合一的结晶、情理合一的产物。“诗为天人之合”,即美和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刘熙载的书法和书法鉴赏水平也很高,刘熙载以多艺互勘的方式建构起逻辑缜密、结构完备的书法美学体系。他认为书法应在笔画、结体及章法等外形上体现出中和之美,同时还应该具备真率、士气及狂狷等人格美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厚沉郁及多境融涵等方式呈现出神韵美。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缜密而科学,对推动书法美学之近现代学术转型具有深刻的意义。

刘熙载生平於六经子史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但他却以躬行为重。尝戒学者曰:“真博必约,真约必博。”又曰:“才出於学,器出於养。”又曰:“学必尽人道而已。士人所处无论穷达,当以正人心、维世道为己任,不可自恃菲薄。”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二语自励。史书评价他“自少至老,未尝作一妄语。表里浑然,夷险一节。” 刘熙载在其晚年所撰的《寤崖子传》中,自述生平说:“仕皆师儒之位,自其为诸王师,为太学师,与夫在乡塾为童子师,客游为远方士子师,出处不同,而视之未尝不一也。”境界和节操是很高的。

刘熙载于六十九岁时去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