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闲话古人的友情
友情、爱情和亲情是文学作品不变的主题,古往今来无数诗词都在描绘、歌颂这三种感情。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尽管友情依然很重要,但是相比另外两种感情,我们确实不容易理解古人在面对友情时表现出的深刻和隽永。这很好理解,哪怕是再亲密的好友,我们做个飞机,打个视频电话,马上就能见到面。哪怕天南海北,都在咫尺之间,所以这种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被冲淡了。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友情?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常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咱们以元稹的《得乐天书》为例,“远信入门先有泪”,元稹收到好友的来信,看到信的一瞬间直接眼泪落下来了,把妻子儿女吓了一跳,“妻惊女哭”乱作一团,“寻常不省曾如此”,平时的元稹不是这样的啊,“应是江州司马书”哦,原来是好友江州司马的信啊。看出来了么,元稹收到朋友的一封信当场落泪,把全家人吓得够呛,这就是古人对于友情的重视程度。
元稹——唐代著名诗人
现代人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们有电话,有视频,有高铁,有飞机,地球早已变成一个村了,距离的概念也早就大打折扣。但是古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设想你生活在唐代,你要出远门了,你从幽州(现在的北京)出发长安(现在的西安),全长1100公里左右,这个数字还是现代有了公路的之后的,古代肯定比这个还要远。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骑马或者步行,咱们分别讨论:
你选择骑马
骑马的速度大约在25-30公里每小时,就按30公里/小时来算,1100/30=37,也就是说大约要骑马31个小时,注意马是要休息的,就按每天跑6个小时来算,大约要跑6天。
你选择步行
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大约在4公里/小时左右,所以总共要走275个小时。同理人也是要休息的,不能一天24个小时一直在走。就按每天走8个小时来算,你大约要走35天。
现在高铁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路程,在古代是需要用月来衡量的。另外路程远费时长只是一方面,古代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真可谓朝不保夕。所以对于古人而言,和朋友说再见,可能真的就是再也不见了。在这个背景之下,古人重视友情就可以理解了,想想每一次和好友离别,可能都是诀别,还真有点可怕呢!
苏轼笔下的友情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很多作品都被选入了中学生课本,苏轼除了是一个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的吃货以外,他也不乏细腻、深情的另一面,他非常重视友情,描写友情的作品也非常多。
美食东坡肉就和苏轼有关哦
比如苏轼六十多岁被贬海南漳州的时候,他与当地的黎族父老结成好友。宋朝的海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在“多病无米、食芋饮水”的艰难环境下,乡亲们的接济使苏轼感到无比温暖,这种朴素的真情让苏轼非常感动。他写诗描写他与漳州父老的深厚友情,这里节选4句:
《和陶和刘柴桑》 苏轼
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
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宦海浮沉,几经贬谪。在“乌台诗案”之前,王安石苏轼政见不合,苏轼甚至多次受到王安石一方政敌的攻击。但是这并不影响苏轼和王安石的友情。苏轼在“乌台诗案”蒙冤受屈时,王安石还出面向皇上求情帮助苏轼洗脱罪名。后来苏轼移居汝州途中还专门去拜访退居金陵的王安石,并写下著名的《次荆公韵四绝》,其中一首就是专门描写两人的深厚友情: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尽管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合,但二人仍是致密好友
诗的前两句写王安石在钟山有草堂一座,苏轼骑驴特地前往拜访。诗的后两句说王安石劝苏轼在金陵买田定居,苏轼后悔当初没能陪同王安石“杖履从游”,故觉“从公已觉十年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苏轼的重情重义,他描写友情的诗里,没有一丁点做作和卖弄,不论是送别、赠答、拜访,都出于内心,浑然天成。
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古人重视友情的原因,并以元稹和苏轼为例,讲述古人对友情的重视程度。希望看到本文的朋友,能够像元稹和苏轼一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