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雨来:清代宫廷女装与汉式女装的差别

2020-04-08

分享嘉宾:李雨来

著名收藏家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还是十年前写【明清绣品】时,清代女装部分曾遇到很多疑问,比如汉人穿用的黄色马面裙,身长过膝的袍、褂、霞披的穿着场合及穿用人群等,都无法系统的解释,用了很长时间的分析,当把宫廷女装和汉式女装分开论证时,豁然开朗。很多原来无法解释的问题迎刃而解,所以这种区分对研究清代服装很有帮助。

在解释女装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清代的服装制度,最初觉得清代服装制度非常庄重,严格,外界给我的信息也是如此,但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我认为清代服装制度的执行有些不够严谨。据记载,清代政府成立之初就出台了关于国家制服的条文,以后又曾经几次的完善修改,但是真正系统完善的规制出台的时间大约是清乾隆中期,如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等,算起来从清代建立1616年到1766年(乾隆31)共计150年,已经超过大清王朝一半的执政时间,才真正的完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清政府对国家法制服装的懈怠。

我们注意到,即便是出台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规章制度以后,也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比如龙爪;郡王及以上用五爪,贝勒及以下开始用四爪;但在传世的实物中,乾隆以后很少见到四爪龙纹。所以实物和使用人群不成比例,还有朝服下裳行龙上面的小团龙,按照乾隆时期年出版的皇朝礼器图式,规定皇帝有九个小团龙,皇太子七个,但在传世实物中,清代晚期绝大多数都有小团龙,多数是六之八个双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主要原因:

第一是因为清代法定服装的管理仅限于皇宫贵族,宫廷皇族是各取所需,统一发放的,根据使用人群,去定制各种款式的服装,由专人负责监督、织造,这一部分产品也是真正宫廷服装的概念。

第二是地方官员的服装是自己购买或者定做,也就是说,更多的官服是通过市场行为而获取的服饰,生产厂家根据市场需要任意制作各种工艺,各种档次的官用服装,试想一下,这种供需环境是很难系统管理的。

而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生活习惯,穿着打扮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早期推行服装制度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据说清朝初期激励推行满蒙风俗,统一剃发、着装等。当时有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而这种强硬的做法遭到人口众多的,汉族民众奋起反抗,朝廷为了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妥协,有了所谓‘十从十不从’的说法,在服装上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等。所以汉族妇女的服装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形制。

关于十从十不从的来源;我用很大精力和时间寻找依据,唯一的说法是;为了应对当时内地严重的复明情绪,维护政权的稳定,朝廷找到了具有执政经验的汉族知识分子金之俊,金之俊向多尔衮提出了“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并得到认可,但始终只是一种认可或者说法,并没有上升到规章制度,但是从保留下来的汉式女装中,明显反应了它的存在。下面我们用比对的方式较系统的区分一下清代满、汉女装的差别。

清代宫廷女装主要沿袭满、蒙服装风格,袍、褂都是从脖颈到脚的长袍,边饰轮廓清晰。外面套朝褂,朝褂里面是明黄色龙袍,颈肩上有披领。这应该是我们大家书籍资料中都看到过的宫廷后 妃正装像,这一套服装只有在大婚、封位等重大礼仪场合穿用。

汉族命妇正装像

汉族女装主要沿袭明代的款式,分上衣下裳式,上穿红色平直宽袖女蟒,身长过膝,颈肩佩戴如意形披肩,下穿龙凤马面裙。外罩带有官补的霞帔,汉族命妇霞披上补子的级别是和丈夫的官级相同的,另外都是鸟纹没有兽纹,如果丈夫或儿子是武官也要用鸟纹,这样显得女性贤惠,通过以上两个肖像我们可以看出,满族宫廷女性于汉族命妇穿用服装的区别。

下面我们先对女龙袍做比对

清代龙袍不是区别官职的服装,但是在色彩、名称、和纹样上,分阶段有区别。在清代典章里, 官职级别不同,对于龙袍的颜色、款式、纹样都有具体要求。

宫廷女龙袍的款式为;圆领、右衽,大襟,拖领、接袖、马蹄袖,直身不束腰,身长140厘米左右。

这是一件明黄色五彩绣女龙袍。根据明黄缎地,五爪金龙纹等规制显示,应该是后妃级别穿用。龙袍的正龙纹较大,龙身翻转灵活自然,较小的云头,陪衬流畅的单云尾,下摆翻腾凶猛的平水,是清代早期龙袍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也是我收藏多年爱不释手的藏品之一。

这是一件清早期红色妆花缎女龙袍,构图方式,单尾云纹,马蹄袖较小,立水短平水翻转有力,正龙纹比例偏大,这些都是清早期龙袍的特点。在清代乾隆以前,大部分宫廷服装都是妆花工艺,以后随着刺绣工艺的快速崛起,刺绣工艺的用品越来越多,而妆花等纺织服装随之减少。到清代中晚期缂丝、盘金、织锦、织纱等工艺的龙袍都有传世。

这是一件清代晚期缂丝女龙袍。云纹排列整齐有序,宽马蹄袖,高立水。龙纹的比例相对于清早期明显小。这些都是典型的清代晚期龙袍的样式,红色应为后妃以下级别穿用的龙袍,清代典章规定,低品级不得穿用高品级的服装,而高品级可以穿低品级的,这也是很多服装在颜色和纹样上难定位穿用者的原因。

黄色缂丝女龙袍两件缂丝女龙袍都是清代晚期。清代的黄色女龙袍,只有后,妃级别的人才能够穿用,同为黄颜色还要区分明黄,杏黄,和金黄,不同级别穿用不同的黄色。后、妃用明黄,皇太子夫人用杏黄,皇子福晋用金黄,以下到县主用香色。

汉人命妇龙袍

汉式女龙袍是指汉人命妇穿用的龙袍,在业内也习惯叫女蟒,穿用者;包括本人或其丈夫在朝为官的女眷,款式基本延续了明代的风格,穿法上和满族女装的差别是:汉族的女龙袍身长一般三尺三寸左右,比宫廷的龙袍短约一尺左右,没有托领马蹄袖和接袖,身长过膝,分上衣下裳式,穿用是下面配龙凤裙;款式为大襟、圆领、宽袖。前后身各有品字型三条龙,两肩、袖子两端的后面各加了一条龙,底襟里没龙,所以全身十条龙,下摆有海水江崖。这种女龙袍流行区域很广,传世量也较多,绝大多数是红色,其它颜色很少。晚期的汉式女龙袍刺绣工艺较多,有少量的缂丝,一般妆花和织锦工艺的年份相对较早。

红色缎地刺绣汉式女龙袍也叫女蟒(清中晚期)

身长110cm,袖长192cm,下摆112cm

红缎地刺绣汉式女龙袍

身长112cm,袖长192cm,下摆116cm

以上两件女蟒均为汉族女性命妇穿用,刺绣工艺的汉式女龙袍多数年代较晚,图案、色彩、云、龙纹等风格和宫廷龙袍近似,所不同的是宽袖、没有托领、接袖和马蹄袖。

宫廷女龙袍和汉式女龙袍的差别

1、袖子上的差别;宫廷女龙袍袖子由四个部分组成

肩部龙纹下面有江水海牙,

后面链接石青色小行龙,

在链接袍身本色绸缎,

最后链接石青色马蹄袖

女龙袍接袖马蹄袖图

2、清代汉族女龙袍的袖子为宽袖,没有小行龙,也没有接袖和马蹄袖。

汉式女龙袍宽袖图

3、身长的差别

清代宫廷女龙袍身长140厘米左右

汉族女龙袍,身长约110厘米

二、我们在比对褂

在袍、褂的名称上,一般业内习惯把对襟的衣服叫褂,把大襟的服装叫袍。但无袖的坎肩除外。褂类服装多穿用在外面。

1宫廷朝褂

朝褂款式统为圆领、对襟、无袖的大坎肩,颜色用石青,款式和颜色上不分级别,但根据地位不同,龙纹的数量和排列上有所变化。

1)后妃

清代的褂一般是穿在袍服外面,不单独穿用,在礼仪场合,多数穿袍时都穿外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为“免褂期”,穿袍服可免套外褂。

后、妃朝褂分三种款式。其他福晋、夫人等均为一式。

一式朝褂(故宫藏)

一式朝褂只在故宫出版的丛书中看到过,除了故宫以外,社会上这款朝褂的实物非常少。相关的拍卖会上也没有市场流通,相关书籍刊物上也没有看到穿一式朝褂的图像资料。

石青色妆花缎云龙纹二式朝褂(清早期)

身长134cm,下摆125cm,肩宽38cm

二式朝褂上半部分前后各有一条正龙,腰间前后各有两条行龙,中有劈积,下幅前后各有四条行龙。

石青缎地刺绣金龙纹三式朝褂 (清早期)

身长138cm,下摆宽122cm,肩宽32厘米

三式朝褂较为较常见,在很多图片资料和清代帝后像书中,绝大多数是穿三式朝褂,说明相关人员平时穿用三式朝褂较多。并有可能款式和穿用场合无关,典章上也没有找到于此相关的规定。以上二式、三式朝褂是我收藏多年的,曾经在我书中发表过的非常难得的藏品,

2福晋至县主

皇子福晋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纹前行龙四,后行龙三,下至郡王福晋、县主皆同。

这个级别的朝褂,前襟上下各两条、共四条行龙,后面品字形三条龙,以下至县主的朝褂款式都相同。不同的是贝勒夫人、贝子夫人及以下品级应该用四爪蟒纹。

石青色妆妆花段云龙纹朝褂(清早期)

身长110cm,下摆118cm,肩宽40cm

宫廷女褂均为石青色,只是在龙纹的纹样和数量上有区别,再有就是胸前佩戴的【彩悦】后妃佩戴黄色,以下香色、红色、蓝色类推,彩悦上镶的饰品也是有等级区别的。

3镇国公夫人以下

典章规定;镇国公、民公以下夫人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纹前行龙二,后行龙一,下至七品皆同。虽然是有典章规定的服装,从纹样和工艺上也是当时很时尚的艺术品,在有具体规章的情况下,可以任意添加云纹、海水、各种吉祥纹样。工艺种类更是应有尽有,不惜工本。

石青色妆花缎女朝褂(清早期)

身长136cm下摆124cm肩宽45cm

此件朝褂是妆花工艺,龙纹神态凶猛,龙身翻转流畅有动感,五彩多尾四合云,色彩华丽饱满,具有明显的清代早期的特征。除了前面两条后面一条大龙以外,全身还有各种姿态的小龙纹,有人把这种形式叫子孙龙。

石青色妆花缎龙纹朝褂(清早期)

前二后一龙纹朝褂,在宫廷女朝褂中是相对品级低的,但是能够穿用朝褂的宫廷女性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能够遗存到现在的朝褂都是无比珍贵的。

汉人命妇的霞帔

以上我们介绍了宫廷女眷穿朝褂,那么在同等级别,场合的情况下,汉族命妇穿什么呢?在正常情况下,汉族命妇穿霞帔。

清代霞帔为圆领、对襟、无袖,身长约110厘米,绣云龙纹镶片金边的长坎肩。一般前面两条行龙,后面一条正龙,胸前背后饰补子,下摆有流苏。早期的霞帔款型比较瘦长,从肩到下摆成一条直线,晚期身长较短,下摆相对宽。

红色妆花缎三品孔雀纹补霞

身长120cm,肩宽52cm,下摆74cm

此霞帔肩至下摆成一条直线,龙纹、云纹的构图规范,说明年代较早。孔雀纹的补子应是三品命妇穿用的。清代典章规定霞披均为石青色,也就是黑蓝色,这件霞披为红色明显不符合典章,但是我们前面说了,清代早期乾隆以前制度并不完善,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合理的。

石青色妆花缎霞帔(清早期)

身长105cm,肩宽50cm,下摆72cm

这件霞帔整体构图和款式都符合典章,袖笼的部分明显已经不再是一条直线。这些都说明比上件红色的年代稍晚。中间补子的鸟纹为孔雀应是三品官员的夫人,或官居三品的女性穿用,

石青色缂丝七品命妇霞披(清代中晚期)

身长116cm,肩宽50cm,下摆72cm

缂丝霞帔构图规范,色彩搭配典雅,年代应为中晚期。在缂丝工艺的霞帔中是年代较早的,一般晚期的霞帔身长较短,缂丝工艺优劣差距较大。

石青色缎地七品命妇霞披(清代晚期)

身长102cm,肩宽52cm,下摆73cm

到清代中晚期,霞披补子外围的构图开始用文官补子上的鸟纹。从实物看,部分霞披前后加在一起,从一品到九品的鸟纹全部都有,但多数都不齐全。

宫廷朝褂和汉族霞帔纹样和款式的差别

1纹样

宫廷朝褂是以龙纹的数量和位置区分品级的高低,后妃级别分三式,以下均为一式,龙纹分别是前后各二,前四后三等等。

汉人命妇的霞披是以前后补子的纹样区分品级的高低,云龙纹的结构从早期到晚期格式变化不大,纹样随年代有所变化。

2款式

宫廷朝褂身长约140厘米,腋下是缝合在一起,肩部比较窄,下摆相对肥大。汉人的霞帔的身长110厘米左右,腋下不缝合用两条布带交叉连接,成三片状,下摆有流苏衬托。

宫廷女眷龙褂

清代女褂的名称根据级别不同有所变化,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妃、等穿八团龙纹,称呼为龙褂。

皇子、亲王、郡王福晋等穿四团龙纹。

贝勒、贝子穿两团龙纹,称呼为吉服褂。

镇国公、民公等以下级别穿用八团花卉纹,都称吉服褂。

以上两种名称很容易混淆,所以需要特别注意。

清代女龙褂均为石青色,圆领对襟、平直袖、左右开裾,团龙纹或花卉纹。

分两种式样;

一式龙褂的下摆、袖口都有山水纹。

二式龙褂袖端没有行龙,下幅没有立水,其它与一式相同。

外罩龙褂内穿龙袍画像,转载;dregon throne(john e.vollmer)115页

1后妃

根据典章规定;皇后、皇太后龙褂色用石青,绣纹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皇贵妃、贵妃、妃皆同,太子妃亦同。

图石青纱地四章纹刺绣龙褂(清晚期)

长285cm,宽148cm

同治光绪时期,有部分后妃袍褂有添加章纹的现象,为这种现象,我困惑了很多年,还是近几年才找到相关凭据,根据三织造‘缴回档’记载;光绪十年,赏亲王用;绣杏黄缎四章金龙蟒袍面六件,绣石青缎四正龙褂面六件,绣杏黄江绸四章金龙蟒袍面六件,绣石青江绸四正龙褂面六件,杏黄缂丝四章金龙蟒袍面六件,石青缂丝四正龙褂面六件。

赏福晋用;绣杏黄缎四章金龙官样挖杭蟒袍面六件,石青缎八团金龙有水褂六件,绣杏黄江绸四章金龙官样挖杭蟒袍面六件等等。说明清代晚期的规章有所懈怠或变动,但只局限于同治光绪时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