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首诗所写的,是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乡愁

2020-04-12

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国度,自先秦时期起,宗庙在中国人的心中就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而宗则就是由家衍生而来,时至今日,虽然远隔千离,但在年终家庭团聚之时,无论有多远,只要有条件,远在它方的游子一定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就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儿时背诵这首诗时没有这许多感触,如今如果远离家乡,脑中总会时不时回想起家乡的吃食、风土等等,而这句诗看似平凡,但其中所写一个游子在外对家乡的眷念之念,由然而生。

“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社会中,有许多人外出务工,也许身在城中的人不知道,在农家有许多外出务工回乡的青年一代,为了表示自己外出过,见到乡人总是一口普通话,而不愿再说家乡的方言,并称自己已望记家乡话怎么说了,但从这句诗中,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说着本地方言,衣着与样貌都与家乡人所穿所戴而不同,是一种何等的悲哀,也是何等的伤心。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啊!当一个远离故土几十年,儿时的玩伴皆已老去,初生的小孩不识这与故土不同的人,一句“客从何处来”彻底将对家乡的乡愁激发出来,使远来的游子潸然泪下。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的家乡,早已不识这归来的游子,但内心对故乡的眷恋还是激动万分。

“根”是每一个游子的羁绊,也是他们与故土相连结的一根看不见的线,也正是这根看不见的线,使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着故乡的风土人情,这首《回乡偶书》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用花俏或是晦涩的字眼,仅仅平平常常的白描写法,就将一个远游归来的游子对归根的情感表现在淋漓尽致。

而这也正如告别母亲在外打拼多年,归家而来那一刻,母亲的问侯,“回来了”一般,简单,但又饱含对儿女的相念。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