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唐诗看唐代的中日民间关系,李白的诗让人惊喜意外

2020-04-14

中日关系一衣带水,交往历史非常悠久,虽然近代以来的事情大家心里很不爽,但在唐代两国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第一次遣唐使,公元894年菅原道真建议废止遣唐使,这264年间,共派出十九批遣唐使团。日本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尤氏多至五百余人。大唐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佛教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今天通过欣赏一些唐代诗歌来看看当时两国之间民间来往,可以说是温馨、真挚的。

前段时间,日本在捐赠中国的抗疫物资上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起很大轰动。这首诗的作者是日本人长屋,他赠送大唐一千件袈裟,在袈裟的衣服边缘上写了一首诗,题目叫《绣袈裟衣缘》,全诗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唐朝鉴真大和尚看了后,于是决定克服一切困难东渡日本,这就是史书中鉴真六次东渡的缘由。中日友好医院就建了一尊鉴真塑像,以象征两国人民的友好。

而大唐内部,留下更多关于和日本交往的诗篇,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有日本朋友的。唐开元五年(717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中有一人叫阿倍仲麻吕,到大唐后改名晁衡(又作朝衡),学成之后,并没有及时回国,而是留在了大唐朝廷做官,和当时的李白、王维成为好朋友,结下深厚情谊,并有不少诗篇唱和。公元753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到大风,船队出现意外,传说被溺死了。李白听说了,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的经历是不是和现在很多留学生类似?去外国学习就留在那里了,还代表他国回到了母国。不过,晁衡命大,这次海上遇难,没有被溺死,随风飘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做官,公元770年卒于长安。李白去世八年后他才去世,不知他回到长安后有没有和李白联系,要是知道李白给他写了这么深情的挽诗,不知会怎么想?

李白的这首诗还是很有艺术性的,“征帆一片绕蓬壶”写得非常传神,凭借想象,揣度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情况,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风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犹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水面上。“蓬壶”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意指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和“征帆”两者合在一起,给人感觉很容易出事。

后两句,高度评价晁衡,他的溺亡,像皎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道出晁衡的品行高洁,还和实际环境紧密相连,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恸万分,连天宇也好像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悼念晁衡的仙去。

诗仙就是诗仙,一两句话不仅把事情说清楚,还表达了自己的无限哀思,顺带高度评价了对方,狠狠地恭维了一番。

其他人也写了送人归日本的诗歌,选两篇非常不错的,一起欣赏欣赏。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钱起的《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几首都是对遣唐使成员和僧人的赠别诗,各有特色,不过更喜欢李白,这首诗本身艺术性很强,由于晁衡在大海中漂流后又回到了长安做官,且比李白多活了8年。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意思,感觉有点像漂流记、恐怖片、惊悚剧,让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