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悬崖峭壁就在身边,坦然观远山看流水,清代吴阐思绘《秋山怀远》

2020-04-22

边角构图始于南宋,传说是李唐重返南宋画院之后,感慨山河残破,再也不肯画全景式山水。这样的说法有点理想主义了,一个伟大的画家爱国情怀如此深厚,他肯定会想到一些更好的表现手法。比如李唐画过《采薇图》,通过历史典故警醒世人的家国情义。客观讲,自从有了边角构图之后,山水画的面貌看起来不再是雄伟霸气,可以表现更多的场景。形式上灵活了,技法上也要随之变化,历经夏圭、马远的总结推广,边角构图成为南宋山水画的标准样貌之一。某种程度,元代画家追求自由自在的情感,在画中抒发胸中逸气,也和边角构图的推广有关。最起码让画家知道了,在艺术创作中再伟大的主流模式也会被打破,新鲜样式的出现是无法阻挡的。

吴阐思 秋山怀远

明代画家画边角构图的人不多,大概是由于明代早期的浙派、中期的吴门画派、晚期的松江画派,都在表现山体的完整样貌。到了清代,尤其是金石学盛行之后,考古就成了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于是有的画家拾起画笔,也开始创作边角构图的山水画致敬古典作品。这幅《秋山怀远》就是清代画家吴阐思的作品。吴阐思是江苏文人,擅画山水,利用写生采风的空余时间还写过各种游记散文。吴阐思是清代江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宋画风格继承者,他的作品有别于四王山水的主流模样。《秋山怀远》险中有奇,奇中带稳,稳中应变,看上去充满自然率真之美。

吴阐思 秋山怀远 局部

在四王的山水中常见岫岩飞瀑,在《秋山怀远》中没有这样大开大合的景色。为了强调作品气势,画中左侧悬崖峭壁露出一角,采用斧劈皴的技法勾画险峻山石。然后风格一转,变成了淡墨远山,云雾缭绕。通过技法融合不同的风格难度很大,于是吴阐思又在近景处着重描绘几棵古树,树木参天遮蔽住隔江远山,让画中的重点都集中在画面左下方。这样的构图方法暗合视觉观察规律,这一点说明了吴阐思是个聪明的画家,也许他并不了解这些科学知识,但不妨碍他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吴阐思 秋山怀远 局部

《秋山怀远》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近景处茅屋草亭,吴阐思是学习宋代技法的画家,他没有在作品中排斥其他朝代的风格流派,这样的包容性导致了他的作品看上去没有呆板堆砌的感觉。文人画家在创作中习惯找到一个情感的支点,画中草亭旁边有个若隐若现的文人雅士坐在岸边观看浮云流水。文人与草亭相互呼应,让作品中的情怀自然流露出来。吴阐思画这幅作品只是表现文人的日常生活,当回归林泉之后,一切红尘俗事都可以抛到脑后。哪怕危险就在身边,也不会觉得有压迫感,因为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这股力量可以阻挡一切险恶。

吴阐思 秋山怀远 局部

闲适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吴阐思喜欢单纯的美好,渴望感受到自然的真谛。画中眺望远方的文人就是他的化身,他愿意像画中人那样终老于此。

拓展阅读

你知道吗,诞生于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

史书中说韩信因谋反获罪被杀,根本原因是他支持分封制度

诗中论丹青,杜甫也是美学达人

唐代著名乐舞,世人只知道《霓裳羽衣》,不知道还有《秦王破阵》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