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什么很多文学家没被录入文学史?

Image 2020-04-28

文学史编订以来会出现很多版本,也会有不同的人编写,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史不断被改写,被重新编订,也被重新解读。只是,文学史并没有收录全部的作家作品,即便是某一时代的作家作品也收录不全,不能不让人产生遗珠之憾。

编写文学史的大多是一些个人或者团体,这些个人或团体受一定的时代思潮约束,也受一定的意识形态约束,受自己的思维约束,受资料不全的约束,还有其他的诸多约束,对于某个时代的文学史不能做到全面了解,深入剖析,以至于出现很多漏洞,很多那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不能被收录其中。后世的人编写文学史占有资料就会全面一点,但仍然逃不脱诸种约束,说是对文学史进行修正,或者推倒重来,其实还是不能做到冲破限制,力求全面。

文学作品出现了,只要写作品的作家没有去世就不能形成盖棺论定,就是作家去世了,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形不成定论,何来的文学史主流看法?孤立地看几个相关联的作家或者作家集团就认为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岂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分时代记录是不是文学史的错误?诸如宋词在唐代就有,并非到了宋代才兴旺发达的,唐代的曲子词也很流行,简单地把朝代作为划分文学史的分期是不是有失偏颇?那样会不会遗漏很多作家作品?当然会,也当然会失去文学史应有的历史。

那为什么还要以历史作为文学史的分期呢?因为历史更正统一点,符合官方宣传的意识形态。脱离历史说文学好像就不是文学史了,但也不尽然。历史当然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史书写依据,但是文学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应该成为历史的附庸,应该有属于自己发展的脉络。以历史为分期的文学史会丢失很多民间的作家作品,而着重于表达官方文学或成为庙堂文学的那一部分。

再者,文学史是作为大学教材出现的,身份很特殊,教育功能也很突出,这就决定了文学史一定是按照前人编写的套路延续的,也一定要保证没有什么所谓带刺的、非主流的东西出现。

于是很多作家没有被选入文学史,很多作品也没被编写文学史的老爷们看中。比如“花间派”以及后来的“婉约词派”、“清雅词派”等没被受到重视,遗漏很多作家作品,就是后来的“鸳鸯蝴蝶派”也没被重视,鲁迅杂文被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后来也不被重视,周作人、张爱玲等人的作品不被重视,后来虽然有一段时间大热,但还是迅速冷却,徐迂的小说终于入了编写文学史老爷们的法眼,但还是没有得到公正对待。

但愿以后的文学史中能收录那些南派三叔、天下霸唱们的作品,给他们一定的公正评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