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五刑不如一耻,知耻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2020-04-29

1

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的信仰缺失,人们的心灵迷失,造成了诸多不堪入目的社会问题。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沉渣泛起,没有信仰、不知敬畏,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意妄为,让很多人的精神世界成了垃圾场。

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良知泯灭,没诚信、没修养、没道义、没人品,不讲道义、不讲规矩、不讲规则,不知善恶、美丑、忠奸,没羞耻心、没责任感、没担当意识,始终活在自以为是的个人世界里,把自己的意志当成理所当然,败坏社会风气的同时,也让国家、民族、集团的形象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

人生理想越来越趋向物质化,人们的文化趣味变得越来越粗鄙,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世俗和实际。

桩桩件件,令人百感交集。道德精神疲软,公义品格萎缩,公德意识退化,社会良知缺失,令人扼腕叹息。

唯利是图、背信弃义、贪图享乐、私欲放纵、道德败坏、精神堕落、金钱至上、诚信缺失……

而这林林总总,都和传统文化的知耻教育逐渐弱化有关。

00:00/00:00倍速 画中画

2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尊重。

他在著作《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这样振聋发聩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昏官危害更大。”

钱教授退休之后,义务到一些地方去讲学,但讲了不到一个月,原来座无虚席的课室,只剩下稀稀疏疏的二三十个学生。

是因为钱教授的课不好吗?不是!

只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学者,都在忙于应试教育,忙于追名逐利,根本听不进这些在他们看来对考试、对升官、对发财“没有帮助”的课程!

钱教授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平时对钱教授彬彬有礼,非常有礼貌,上课时也貌似专心致志地听课,这让钱教授很欣慰。

那个学生不时地向钱教授请教,渐渐获得了钱教授的好感。到第四次的时候,那个学生拜托钱教授为他去美国留学写推荐书。钱教授欣然同意,写完之后,那个学生就再也没有出现。

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所有对钱教授的礼貌、虚心求教,都是投资!目的就是获得钱教授的推荐信。

这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例子,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从利益出发,精心设计,合理合法。面对这些人的这种行为,怎么批评?怎么发脾气?一发脾气反而显得自己小气!

钱教授将这类高智商、高水平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称之为“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

3

钱教授说:“(他们)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永无耻辱;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这类高效率、高智商、高水平的“人才”,充斥在官场、职场、生意场。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然而,他们没有羞耻意识,没有信仰、没有忠诚、不讲道义,毫无廉耻,对自己有利的利益,他们会很聪明地粉饰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待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显得很有修养,很有涵养,他们就像“君子剑”岳不群,巧妙打扮,精心伪装,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他们就像“三姓家奴”吕布,虽然有能力,有学识,有水平,但为了利益,可以随时改换门庭,随时出卖他人,哪里有利益,就向哪里靠拢!

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的一场最严重的危机,不是精英人才不够多,不是教育水平不够高,不是科技实力不够强,而是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缺失,羞耻感、荣辱感、责任感的淡化,人一旦没有了最起码的羞耻感、荣辱感、责任感,人就没有了底线,什么坏事都敢做,甚至做了坏事还洋洋自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肆意地践踏人类文明的最后底线。

这种高智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就像“有毒的罂粟花”,必然会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危害。

4

春秋时,齐国国相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就是支撑国家民族长治久安的四根支柱,“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至圣先师”孔子把知耻看作修身的起点。孔子说:“行已有耻。”意思是指一个人做人行事,要知荣辱,知羞耻,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这样才能树立道德的底线意识,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道德修养的人。

亚圣孟子更是把知耻上升到人之为人的道德层面来进行论述。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羞耻之心。羞耻心是人具有道德意识的重要标志。

羞耻感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现象。一个人知道惭愧,知道羞耻,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格尊严、道德意志,对内心活动的真实展现。

所以,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人之为人的“四端”之一,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恶之心”,不知害羞,不知羞耻,就不能称为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宋代大儒欧阳修在《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5

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道德的标杆,也是中华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羞耻感体现着人格尊严,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实行德治法治精神的重要道德基础。

孔子《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主动改正错误。

明朝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五刑不如一耻”,意思是再严酷的刑罚,都不如让百姓懂得一个“耻”字。人知道了什么叫羞耻,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能明辨是非,迁善去恶,这比犯了法再来处罚更有益处,更能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及安宁。

人知羞耻,就能迁善去恶,洗心革面,把所知所学用在造福社会的正途;人如果不知羞耻,就没有敬畏、瞒心昧己,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而沾沾自喜;甚至泯灭良知,不知感恩,恩将仇报,成为人际关系中挥之不去,害人匪浅的毒瘤。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新加强知耻教育的宣导,让每个公民都能知荣辱、守规矩、正人伦、明义理、尚道德、守秩序,见善思齐,扬善弃恶,全面提高国人的道德素养,实现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回归与重塑,中华文明才能健康发展,兴盛不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