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杜甫这首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模仿了一辈子,也未得其神韵

2020-04-29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晚年住在宛丘时,何大圭前去拜见他,见他老是吟哦杜甫的一首诗。大圭询问其中缘故,张耒说:“这首诗是像《诗经》的《风》诗、《雅》诗那样的妙欣雅致,不容易对您说清楚。”大圭说:“先生所创作的诗篇,哪儿会一定比这首差呢?”张耒说:“我一辈子极力地模仿这首诗,只有一篇略微与它相似,可是优劣未可同日而语。”这里张耒一生都在模仿的诗,就是杜甫的《玉华宫》。

吟哦

玉华宫

唐 杜甫

贞观二十一年,作玉华宫,后改为寺,在宜君县北凤凰谷。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今日玉华宫

这首诗大意是:溪路回转松林里的风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檐上窜跳。这里不知道是给哪个王修的殿宇,建构在绝壁之下。阴冷的房屋里有青色的鬼火,毁坏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大自然的声音是真正的音乐,秋天里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时候。当时的美人都已成了黄土,何况是泥塑的木偶呢。当时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独剩下石马了。心里感到忧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泪落了一大把。漫漫的征途中,谁又能活到一大把岁数。

溪回松风长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闰八月,正值安史之乱,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杜甫自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当时,玉华宫已废为玉华寺,但诗题不作“玉华寺”,而写作“玉华宫”,体现了诗人在兵连祸结,国家衰微之时,对贞观之治的无限缅怀和对荣华难驻人世沧桑的感叹,抚今追昔,不禁伤怀无尽。

遗构绝壁下

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宫外溪水回流,松风长啸,老鼠自由穿行,宫殿不知何代帝王所建?宫内阴森湿暗,道路毁坏,水流声咽。与之相反的是,秋声如笙竽,悦耳动听,风光正好,秋色正浓。后半句抒写对宫殿荒凉的感慨,感叹世事无常,昔日宫中美女,已化为黄土,金舆玉辇,已成烟云,留存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难以承受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泪如雨下。他想: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谁能够长存永驻呢?

秋色正萧洒

杜甫曾经困守长安十年之久,又经历了三年战乱,苦难的经历,战乱的摧残,令诗人更加深切感受到人的生命短暂、易于衰老、人生无常。也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灾难。目睹残破荒凉的宫殿,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将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

故物独石马

诗中写景使用了穿插手法,写景未尽,忽入抒情,把景与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却已满目荒凉。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

这首诗在结构上显得跳跃而富于变化,在用韵上,以短促的仄声韵一韵到底,与描写的荒凉景象和抒发的凄楚情绪很协调。诗中多用仄声字,使得诗歌在音律上显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声情,给人以一种奇崛的美感。

忧来藉草坐6

在杜甫众多的经典中,这首诗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对杜甫来说很平常的一首诗,却让张耒模仿了一辈子,还未达其神韵。由此可见,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已经出神入化,绝非一般人可及。对此,你有何看法,欢迎发表意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