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人夏季如何驱赶蚊虫?除了“以莽草熏之”,还有哪些“土”妙招

Image 2020-04-29

炎炎夏日到来之际,虽然有花红柳绿和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但是酷热难耐的天气与蚊虫叮咬的痛苦,也着实令很多人苦不堪言。尤其是对皮肤娇嫩的女性人群来说,反复受到蚊虫骚扰还很容易有“毁容”的风险。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为了躲避酷暑和蚊虫叮咬,可以躲在空调房内享受夏日难得的清凉,还可以使用一些能够预防蚊虫的药物。但是生活于古代的人们,由于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简陋,他们又是怎么避暑和驱赶恼人的蚊虫呢?

事实上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为古人担忧,在对付蚊虫这件事情上,他们的做法甚至比现代人还优秀。据《周礼》记载古人会在夏季之时,“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简单的说就是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蚊香”驱蚊了。

古人夏季深受蚊虫叮咬之苦,无奈赋诗聊以慰藉

1.《平望蚊子二十六韵》中的无奈

由于古代社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各方面的条件,都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提并论。尤其是夏季的时候卫生条件更是堪忧,这主要与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以及露天“旱厕”和“堆肥”都有很大关系。

这些场所不仅成为了各种细菌的聚集地,而且也是苍蝇、蚊子的“安乐窝”。当夏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之后,不仅会导致各种传染病大行其道。而且要想在夏季睡一个安稳觉,也基本上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为了表达对蚊子叮咬的憎恶之情,唐代诗人吴融,还专门写了一首《平望蚊子二十六韵》。他在这首诗的前四句中写道:“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

诗人用开篇点题的方式,可谓一语道出了蚊子的可恶之处。同时也指出了夏季的蚊子,不管白天还是夜晚都会伺机叮人。“利嘴入人肉,微形红且濡。振蓬亦不惧,至死贪膏腴。”实际上这四句诗文,是此首最精妙的地方。

笔者认为不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蚊子叮人的动作,而且也描述了皮肤被蚊子叮咬之后的状态。还有就是人们即使拿着扇子,去用力扇风蚊子也不惧怕。因为他们为了能够吸人血,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2.《嘲蚊四十韵》

南宋诗人范成大也曾作《嘲蚊四十韵》,虽然这首长诗只是借用蚊子的劣根性,去表达对社会现实以及蝇营狗苟之辈的不满。但是却生动的刻画出了“湿生同粪蝎,腐化类宵熠”的蚊子形象。

“暑魃方肆行,羽孽亦厉习。”夏季酷暑难耐之际居然还有蚊子侵扰。在夏季的夜晚它们扇动翅膀的声音,就足以令人不堪其扰。在将睡未睡之际还要预防蚊子叮咬,这种感觉被范成大描写得淋漓尽致。

“口衔钢针锋,力洞衲衣袭。啾声先计议,著肉便嘘吸。立豹犹未定,卓锥已深入。”蚊子的口器尖锐似钢针,一下子就能穿透衣服扎进肉里。此时它们就会悄无声息地吸允鲜血。

“血随姑嘬升,势甚辘轳汲。沉酣尻益高,饱满腹渐急。”鲜血会顺着口器进入它们的体内,蚊子吸血时的形态就好像,要把人类血管里的鲜血吸干一样。当蚊子撅起屁股之时,就已经吸得心满意足之时。

难道古代人就没有方法,对付可恶的蚊子了吗?事实上从汉墓中挖掘出来的,西汉错金云纹青铜博山炉,就可以让我们很清晰的了解到,古人对付蚊虫叮咬的具体方法。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古人夏季驱蚊妙招,“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1.中国历史中最早的“蚊香”雏形

《周礼》中曾记载过古人利用“蚊香”驱蚊的具体事例。“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简单的说就是点燃“蟒草”,然后利用蟒草燃烧后所产生的烟雾,达到驱除蚊子的目的。

这段记载中的“翦氏”,应该是周朝时的一种官职。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祈祷或祭祀神灵的方式,以达到驱除夏季蚊虫的目的。当然这种做法只是心理作用,根本起不到任何的实际效果。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以莽草熏之”,“莽草”应该是一种具有驱蚊效果的草药。将莽草放置于特制的香炉之中,然后将其点燃谓之为“熏”。当烟雾袅袅升起之后,不仅有一种特殊而又奇异的香味,同时还能够起到驱除蚊虫的作用。这其实也就是周王庙堂不生蚊虫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莽草熏之”作为古人最常用的,也是最具效果的一种驱蚊方法,日后逐渐由宫中传至民间。在夏季到来之时,老百姓为了能够降低或躲避蚊虫叮咬的概率,也都会使用蟒草熏蚊子。

笔者认为点燃莽草然后用烟雾熏蚊子的方法,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蚊香”的雏形。随着时间流逝与时代更迭,这种方法逐渐演化为“熏香”,并且在先秦时期广为流传。并由最初的“熏”蚊子转变为消毒、祛味。

这一点可以从第一部诗歌典籍《诗经》中得到证实。《豳风·七月》中曾有“穹窒熏鼠,塞向墐户”的说法。大意是将蟒草或者其他具有特殊味道的草药,放在室内或衣物上面,以达到驱除蚊虫鼠蚁和熏香衣物的作用。

2. 古代驱蚊利器之“艾草蚊香”

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古代曾有一座“葌山”,而在这座山下便长有“莽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莽草,可以毒鱼。”同时蟒草也可以用来毒老鼠,即“山人以毒鼠,谓之鼠莽”。

这说明“莽草”是一种具有毒性的草药,连老鼠都能毒死更何况蚊子呢。虽然并未有莽草毒死人的记载,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古人又找到了可以替代蟒草的其他草药。随着蓬蒿和艾叶的出现,宣告“莽草蚊香”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莽草”是据记载,最早被用来制作“蚊香”的原料。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古人也想出了更多驱蚊的方法。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蓬蒿蚊香”与“艾草蚊香”。这两种草药的毒性相对来说比较小,而且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味道也比较清香。

据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禳毒气”。这首诗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艾草的功效。并且开始将艾草独特的气味,以及杀菌、消毒的特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创作过一首“熏蚊”诗,即《熏蚊效宛陵先生体》。“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大概意思就是夏季的时候蚊子较多,即使用扇子扇风也无法抵挡蚊子的叮咬。但是将艾草点燃却可以起到驱蚊的效果。

3.古代独特的驱蚊偏方

实际上古人除了使用“莽草”或“艾草”熏蚊之外,其实还想了出很多驱蚊小偏方。“蚊性恶烟,旧云,以艾熏之则溃。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鳗、鳝、鳖等骨为药,纸裹长三四尺,竟夕熏之。”

这段话中所记载的驱蚊偏方,实则是利用“鳗、鳝、鳖”等动物的骨头,研磨成粉末之后用纸包裹,然后放在床榻之侧用以驱蚊。这种方法的驱蚊效果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却可以体现出古代人,在驱蚊这件事情上的良苦用心。

古代还有一种驱蚊小妙招,就是用干燥的浮萍与雄黄融合,就可以达到驱赶蚊子的目的。即“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在端午节的时候捞取浮萍并晒干,将浮萍粉末与雄黄搅拌在一起,然后用纸缠裹成“香”。

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其实就与现代的“蚊香”基本类似,将其点燃之后不仅可以驱蚊虫,而且还可以起到很到的杀菌除味效果,最重要的是使用起来还特别方便。这不仅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而且也再一次证实了古代蚊香的演化历程。

4.古代“蚊香”正式成型

从周代开始“以莽草熏之”,到唐宋时期的艾草熏蚊,再到以鱼骨、浮萍、雄黄等为原料,制作出古代蚊香的雏形。笔者认为这不得不说是古代人智慧的真实体现。因为在对付蚊子这件小事上,古代人就不遗余力的,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驱蚊方法。

实际上当古人开始用檀香、橘皮、菖蒲;以及香茅、茴香、野菊花等,既富有清香味道又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植物,开始制作蚊香之时,就预示着古代人使用“蚊香”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些具有驱蚊杀虫功效的植物,经过晾晒、研磨以及精心配比等多种工序之后,不仅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驱蚊效果,而且还能起到净化空气、预防疾病等作用。虽然这种古代特制的“蚊香”效果,可能根本比不上现代的驱蚊方法,但却足以抵抗蚊子的骚扰。

当然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古代人来说,他们不仅可以使用自制蚊香驱蚊,而且也可以购买具有防蚊功能的“蚊帐”。以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而成的蚊帐不仅通风透气性特别好,而且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蚊虫叮咬。

结 语

蚊子这种生命力及其顽强的生物,从古至今都未曾放弃嗜血的天性。古代很多大文学家,由于深受蚊虫叮咬之苦,所以也纷纷以蚊子为主题创作诗文。但主要想表达的却都是,对蚊子这种无孔不入的“吸血鬼“的厌恶。

刘禹锡在《聚蚊谣》中曾言:“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这不仅表达出了对蚊子的憎恶,而且也写出了蚊子,这种生物的先天属性。即总喜欢在黑暗中以口器伤人并且还贪得无厌。

但是古人却从未放弃与蚊子做斗争,他们不仅发明了“蚊香”用来熏蚊子。而且也创造出了“蚊帐”这种神奇的东西。这里面既有主动进攻灭蚊之意,同时也有惹不起躲得起的藏身之法。

【参考文献】

《古人防蚊有妙招》

陶昌华《古代的防蚊与灭蚊》

于永海《古人自然驱蚊法》

成林子《古人的避蚊方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