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喜欢读《道德经》的棋手,实力都不会太差,日本棋界一流高手因他降级

2020-05-01

如果有哪一本书真真切切的是为了人的身心着想,那么我它一定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道德经》了。《道德经》的理念非常之多,但是多并不意味着它杂乱,道德经庞大的理念系统,是在对万事万物非常精深的理解之下产生的。因此,无论是在面对自然的时候,还是为人处世的时候,《道德经》都是一本非常合适的生命之书。

20世纪初,在中国福建的一名门望族中,有一位“围棋神童”,因为在围棋上战胜了同乡的一位老夫子而声名远播。

1931年东京时事新闻社发起围棋赛,一名棋手以18连胜的姿态在日本棋界崭露头角,该新闻社为此连续报道了有关他的对局长达半年之久。

他以日本棋艺和中国古棋的技术相融合,横扫了当时同时代日本所有超一流的棋手,让无数的顶尖棋手降级。因此被公认为“围棋界第一人”。

这个人想必你们不会陌生,他就是吴清源。

对于吴清源,外界的评论褒贬不一,原因无非就是吴清源拥有日本国籍,显然如今的民众对国籍还是很敏感的。但是在那个略显混乱的时代,这一切又何必苛责呢?

正是由于外界的褒贬不一,所以今天我们就不讨论吴清源所取得的成绩了。我们来说说吴清源能够在围棋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什么?

有很多的书法大家,绘画大师,都喜欢在动笔之前吐纳一番,取意为“去浊”。也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吴清源下棋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他喜欢在下棋之前通读《道德经》。

吴清源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曾经说过,其实我和那些棋手,那些超一流的棋手在棋艺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说我能够胜利,有什么原因的话,我想那一定是源于精神性的,因为我有个习惯,就是比赛前爱看一看《道德经》,它能够让我平静自己的内心,不会受到过多外界的影响。

道德经是否有这样的功效?没有体验过的人肯定是不会相信的。其实要说人为何会因为看的书改变自己的状态,那就要说到书的作用,书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人的认知,俗话说,“相由心生”,你的认知改变之后,不仅你看到的世界会改变,外界看来的你也会有所改变。三国时期的吕蒙,就曾经因为博览群书,给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看《道德经》能够静心,其实是和《道德经》的思想宗旨相关的。《道德经》有四个宗旨,就是清、虚、卑、弱,今天我们先说清,另外三个有机会再说。清是什么意思呢?善静者清,宁静以致远。

老子在《道德经》里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杯浑浊的水放在那里,如何能使它变得清澈呢?你不要动它,让它静一会儿,过段时间再去看,它就变得清澈了。那些浑浊的东西,会随着”静的状态“沉淀下来。这就是《道德经》里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想必每个人都听说过一个关于人生的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生都像一个开盖的水杯,不断有灰尘掉进来,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加清澈,就不要摇晃它,静下来,经过了沉淀之后,人生自然会变得清澈。这也是为何人们总说人生是需要沉淀的原因。静下来,能够让我们变得宁静、理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诸葛亮说的,其实它出自《淮南子》,说起来与另外一群解释《道德经》的人有关,但那是史学家的事,这里就不说了。我们单纯揣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心不宁静下来,我们就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声音的干扰,自然没有清澈的眼睛,没有犀利而长远的目光看清时局,找到未来的方向。

所以为何吴清源会在赛前看看《道德经》,答案显然呼之欲出,没有一颗清静的新,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棋盘中找到制胜的那一子最终的归属。所以我说:喜欢读《道德经》的棋手,实力都不会太差。而且,如果你懂老子,也自然而然会怀抱不在乎输赢的心。有时候一颗执着输赢的心会影响我们命运的走向。

事实上,也不仅仅是道家提出这样的理念,佛家也有相关的说法,佛说:定慧双修,”定“就是安静。你只有安静下来,才会产生智慧,这是人生的修行。没临大事,必先冷静,静,然后理智生。

本文由文化人大小陈原创,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