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历史另面观:古代文人游山玩水痛快豪饮,他们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Image 2020-05-05

古代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历史阶段,拥有绝对权力的王公贵族,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也能依靠荫德,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每天忙碌不休仅为“身上衣裳口中食”。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怎么就如此不称意呢?如果总是这样还不如披散着头发,驾乘一叶扁舟在江湖中飘荡。虽然看起来很潇洒,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的控诉与自怜。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文人都是锦衣玉食、手执折扇的翩翩公子。外出的时候骑着高头大马,闻讯赶来的粉丝前仆后继好不热闹。他们根本不需要为衣食而担忧,在遇到弱者的时候也会慷慨解囊。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大家印象中的古代文人,恐怕只存在于影视剧中。现实社会中的文人群体,仅有一小部分贵族、官僚、地主子弟,才能过上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绝大多数文人的形象都特别潦倒,甚至有一些著名文人都无米下锅。

所以笔者奉劝大家,一定要多了解古代文人的真实生活处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去分析或赏析这些文人诗词作品的内涵。虽然大多数文人游山玩水,而且也经常喝的酩酊大醉,但这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

古代文人的洒脱不羁,蕴含着深深的无奈

文人作为古代社会中的文化群体,虽然拥有才高八斗的渊博学识,以及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诗名,但他们的生活现状并不乐观。因为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之下,“学而优则仕”是文人墨客的终极理想。但真正能够进士及第的人,可谓海底捞针、凤毛麟角。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科举考试就像众人挤独木桥一样艰难。贵族可以承袭爵位入朝为官;而官宦子弟则可以通过暗箱操作,轻松自如地跻身于朝堂之上。对于无权无势又无钱的考生来说,要想通过个人的真才实学,一举中第绝非易事。

一、进士及第,只是梦想

比如,唐朝时期科举舞弊就屡禁不止,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张奭,自幼不学无术胸中无半点笔墨。但由于张倚是唐玄宗面前的红人,所以主考官们为了巴结他,不得不将张奭提点为头名状元。虽然后来这件事情被唐玄宗获知,但也只是在敕书中严厉批评。

“门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扔以托人”,大概意思就是在斥责张倚教子无方,并且在科举考试中舞弊。笔者认为通过这个历史典故,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古代科举考试,并不会使所有读书人都能如愿以偿。

二、落第文人,生活艰辛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没有进士及第的文人,仿佛就与“学而优则仕”没有任何关系了。既然是这样他们就无法步入仕途,也就没有任何收入可言了。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无法进入仕途的文人,也就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了。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开销用度仿佛就无法支撑了。想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唐宋时期的文人,几乎都有外出游历的经历。而且几乎所有知名文人,每天又都与美酒为伴,这种生活方式如果没有金钱作基础,又怎么可能实现呢?

三、古代文人,生活来源

在古代社会中,既没有雄厚的家产、也没有进士及第的普通文人,由于手无缚鸡之力,所以根本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平时只能够依靠写文章,或者依靠他人举荐谋得职位。比如唐朝时期著名诗人杜甫,由于一生都没有考中进士,所以他只能够仰赖写诗混口饭吃。

但即使是这样,也无法保障家庭生活,由于生活过于贫苦,他的小儿子因为无粥可食而死于非命。这对于一个唐朝时期知名诗人来讲,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最爱满腹经纶但却因为没钱,而导致儿子活活被饿死。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困苦

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因为家庭过于贫困,所以杜甫只能和家人住在茅草房中。但是在秋风阵阵、阴雨绵绵的时候,他赖以生存的茅草房,也因为过于简陋而被吹散。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杜甫此时只是一个年老体衰的文人,所以就算是村子里边的小孩子也都嘲笑他。这种生活对于杜甫来说简直无法忍受,但由于没有金钱所以只能忍受欺侮。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由于茅草房被风吹得支离破碎,所以屋子里面冷若冰霜。就连铺盖了多年的被子也变得像铁一样冰冷,他的儿子也因此死于这个萧瑟的秋季。

但即使是这样,杜甫作为一个文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杜甫作为一个文人的风骨,虽然在面对现实情况的前提下,这种想法简直就是一种笑话,但又何尝不是杜甫的自嘲呢?

事实上杜甫在年轻的时候,也曾是一个家财万贯的阔公子,否则他也不可能到处游历。但由于家道中落,再加上他没有进士及第,所以经济来源枯竭,开始过上了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他四处求官,但终究不遂心愿,一个管仓库的职位,又怎么可能养活一家人呢!

2.《鹊桥仙》虽然很美,但秦观却很凄苦

相信一提起《鹊桥仙·纤云弄巧》,很多人都会摇头晃脑的背诵一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情诗,想必诗人也一定是一个富足之人。

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他们怎么可能每天都儿女情长。但事实上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虽然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齐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无法以自己的才华换取米粮之人。

博学多才的秦观并未进士及第,但为了能够谋得一官半职,他又不得不在宋朝京师待官。但是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他,虽然只能依靠写诗度日,但由于收入极其不稳定,所以终于在弹尽粮绝之时无米下锅。

为了能够继续待在京城等待入职,秦观不得不向自己的老友钱穆父求救。作为一代婉约词派代表人物,秦观在向钱穆父借米的时候,也依然发挥了个人特长。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这首不惜低头摧眉折腰的七言诗,可谓让他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突然就柳暗花明又一村。钱穆父看到此诗中了解了其中的深意,于是赶紧为秦观送去了二石大米。秦观收到这救命一般的粮食,不禁老泪纵横唉声叹息。

作为一代宋词大家,居然混到了这种地步,不仅有辱斯文而且颜面扫地。笔者认为即使是在经济繁荣的宋朝,文人的地位虽然也非常高。但如果没有考取功名或未步入仕途,那么他们的经济来源,就只能是为一些权贵阶层写诗或文章。

笔者认为,通过杜甫和秦观,想必大家已经了解了古代文人的遭遇。在没有一官半职的前提下,想要纵情于山水或痛快豪饮,简直就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毕竟在一分钱都能难倒英雄汉的时代,无钱无粮的文人只能自怨自艾。

古代文人五花八门的生活来源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文人群体,他们的终极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但由于科举考试弊端较多,再加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的竞争,所以真正能够进士及第的文人少之又少。考中进士之后就可以入仕为官,虽然未必高官厚禄但也可以赚得衣食。

但是对于没有考取功名的文人,由于他们只会咬文嚼字,所以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为别人撰写书信或“润笔”。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替人写信虽然可以获得微薄的收入,但由于这种活计的频率并不高,所以他们赚取的生活费也相对有限。

甚至有很多文人,一直都挣扎于有上顿没有下顿的贫困线上。杜甫、秦观、李贺、王勃之流,由于没有进士及第,所以都属于政治上的落魄者生活中的贫苦人。他们的生活质量根本没有保障,而且基本都是在愁苦中打发光阴。

一、粉丝馈赠,方能洒脱

就算是名震古今的大诗人李白,也曾在长安度过了一段龃龉生活。但由于李白的诗名较大,而且很多人对李白也都特别推崇,所以他才会豪气的说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曾创作过一首名扬千古的《赠汪伦》,他在这首诗中写道: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或许很多人都会想李白怎么可能与汪伦成为朋友呢?事实上汪伦只是李白的一位粉丝,但是却对给了他自傲的资本。

这主要是因为,在李白生活在万县的汪伦,曾给李白写过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他在信中写道他的家乡有“万家酒店,十里桃园”,当李白赶到汪伦的家乡时,发现原来略通文采的汪伦玩了一个文字游戏。

汪伦家乡有一个叫“万家”的酒肆,也有一个叫作“十里”的桃园。闻知此事的天性洒脱的李白只是爽朗一笑,而汪伦这位狂热的粉丝,却好酒好肉的款待了李白。并且在李白离开这里的时候,还以千金作为赠礼。

二、钟鼓馔玉不足贵,皆因慕名者馈赠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类似汪伦这样的粉丝,在盛唐时期绝对不可计数。李白之所以能够纵情山水,并且以敢于豪迈的讲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豪气冲天的洒脱,其实都与粉丝或朋友的馈赠息息相关。但是类似于李白这种经历甚少,或者说李白的洒脱也只是一个特例。

结 语

相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古代文人,都应该是放荡不羁、潇洒俊逸的形象。他们既可以纵情于山水之间,也可以在酒肆、妓馆中醉生梦死。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文人,都可以拥有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经济来源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会特别凄苦。

【参考文献】

李振纲《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孙天胜《山水田园与古代文人的闲暇生活》

黄岚《古人的生活比我们想象中更“科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