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

2020-05-06

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有选篇《唐诗三首》,与学生一起共读,结果学生只记住一句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这一句还不是走心,只是因为时常出现在考题中。有感于此,兼欲论杜甫,遂自残逼出此篇。)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

仙者,非人间之凡物也,普通人是成不了仙的,李白是用来仰望的;圣人者,完人也,至少还属人间范畴,理论上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杜甫是用来学习的。

由于杜甫是圣人,想来很多的时候,估计也只能是总是被模仿,从来难超越。(曾经有一段时间,网上恶搞圣人,搞出个“杜甫很忙”,多多少少有俗子成不了圣的内心发泄?)

杜甫作为人中典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共情。

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什么是共情?字典里是这么解说的——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诗圣就是有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个人认为,这或许才是杜甫能成为圣人的最大原因。且不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个人屋漏无处安眠想到天下之人能人人居有其屋,哪怕自己冻死也能笑开颜;也不必说三别三吏中,在希望国家能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局与希望人民能安居乐业的纠结之下,依然不忘对老百姓抱有深入骨髓的怜悯,今天我们只选一首属杜诗作品里中下水准的不出名之作,一起来感受这种美好的情感。

又呈吴郎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的第二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搭了个草堂(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言茅屋),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题目叫《又呈吴郎》,我们可以得知,肯定在此诗信之前,诗圣曾经写过一信,那么,诗圣为了什么事,如此郑重其事,特意再写一书信,看了诗的内容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只不过是劝吴郎让不再是邻居的邻居妇人打枣。

试看诗圣的共情能力,如何体贴入微,千回百转。

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我以前住在那儿的时候,任由西邻前来打枣,之所以放任,是因为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首联我们就已经能感受到诗圣的共情能力,要知道,那时那地,诗圣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也是带领着家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四处奔波,颠沛流离,陷入困窘,受尽他人眼色。自己过的不好,依然关爱他人,这很杜甫,这不就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么?

但首联我们只能感知诗圣的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只是共情能力的表现之一,真正让我们叹不观止的是,是接下来两联的细微入情。

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不是因为穷,穷到了骨子里,谁愿意如此,为了几个枣子忝着脸,这就是站在西邻的角度思考的能力,这不仅仅关乎智力。只缘恐惧转须亲,这很杜甫,这显现了真正的圣人之圣,因为穷,所以人穷气短,所以低三下四,唯唯诺诺……所以我理解她,理解她的恐慌,所以希望你不仅仅要能允许她打枣,更加因其恐慌,反而对她要更加亲近,态度更为温和。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就是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一种艺术,须讲究。

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怎么说服吴郎答应呢?毕竟现在的草堂有了新的主人,归属权不再属于自己了,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没有权利直接指使吴郎该怎么做?但话又必须说,杜甫的共情能力再次发挥作用。西邻不再来打枣,是她自己多事(多心),言外之意,是邻居自己不好,你吴郎还是个关心穷人的人。但“便插疏篱却甚真”,甚真,很像真的,就不是真的,言外之意就是吴郎你插疏篱可能只是方便邻里之间有个界线,是个无心之举,不是为了防患,这只是一个误会。话到这里,为局中所有人都考虑周到了,只要吴郎是个道德水准达到及格水平,肯定就会乐意。

这一联比上一联还要用力用心,照顾到了吴郎的心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吴郎高高兴兴的去帮助孤苦邻居。

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很杜甫,杜甫的作品,结尾都喜欢从个案上升到共性,从一家一件小事上升到家国多难(专业术语叫升华主题)。妇人因为战争而贫穷到底,可战火依然还在燃烧,照应了开头,强化了万方多难。

读杜诗,我们要读出杜甫的悲悯、同情,细腻、关怀。

杜甫不仅悲天悯人,仁心至性,而且温厚婉转,百折千回。前人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杜有仁者之心,且有仁者之言。

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成就了杜甫。读杜诗,不能只走口,还要走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共情最美。读书,做人,莫不如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