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避暑的:除了扇子,还有冰箱、冷饮、空调房
炎炎夏日,古人虽说没有空调电扇,但日子该过还得过。那么,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第一,扇子。
扇扇子,这是最普遍的办法。但是,不同阶层所使用的扇子不尽相同。普通老百姓用的是蒲扇,贵妇小姐用的是绢帛制成的团扇,文人墨客用折扇,既能纳凉,又可在上题字作画,尽显文人风流。所以,古人给扇子起了两个形象的别称,一叫摇风,一叫凉友。
第二,凉屋。
换句话说就是空调房,当然古代是不会有空调的,但古人也会利用各种办法,持续性为房间宫殿送去清凉。比如唐朝有一种凉屋,凉屋傍水而建,利用水车带动扇轮摇转,将凉风徐徐送入,或是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往屋顶,水沿檐而下,形成类似水帘洞的景观,想想都凉快。
这种凉屋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普通百姓无福消受,但也不能干热着,于是他们便在家中屋里掘一口井,井盖上有若干通风孔。到夏天时,由于地下温度远低于地上,冷气便会从孔中冒出,为屋里送去清凉。
第三,冰鉴。
冰鉴就是古代版的冰箱。1977年,考古发掘了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青铜冰鉴。冰鉴由铜鉴和铜缶组成,铜鉴内放冰,铜缶里放酒,利用冰去降低酒的温度。后来到了清朝,又流行一种木制的冰桶,先在桶内放冰,然后再放置各种酒水、饮料、水果,堪称木制冰箱。
第四,冷饮。
适才说到冰鉴和冰桶,它们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古人在夏天也想吃点冷饮。而在冷饮的问题上,古代比起今天,更是不遑多让。
《清明上河图》里,有一个小摊贩,打着“香饮子”的广告牌在招徕顾客,这个香饮子就是用中草药熬制而成的一种饮料,酷暑盛夏时节来上一杯,自然清凉爽口。除此之外,在《东京梦华录》里,还记载了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北宋汴梁冷饮。宋末元初,宫廷流行吃冰酪,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受元世祖赏赐,得以吃到冰酪。后来他回国,顺便把冰酪的制作方法也学会了,传到西方成为今天冰激凌的原型。
第五,衣服。
天太热,今天的人们知道换上短裤短袖,古人其实也懂得根据季节更换衣物。一般地,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都是用葛、麻等料子制成。古人也会通过改变服装面料的织造方式,获得更加轻薄透气的衣料,比如纱、縠和罗。
第六,避暑。
今天的人一到夏天就跑到山里、海边避暑,古人也不傻,自然懂得避暑。比如清朝皇帝经常去承德避暑山庄避暑,顺带着会见一下少数民族首领,带着皇子们射猎。当然,避暑山庄相对较远,每去一次都要兴师动众,不能经常性地过去。所以清朝皇室又修了圆明园。圆明园里有山有水有园林,自然是避暑的好去处。雍正皇帝就特别喜欢去圆明园,一到夏天就跑到圆明园,顺便把办公室也搬到圆明园,就算是避暑,也不忘自己工作狂的身份。
由此可见,古代虽然科技不如今天发达,没有空调电扇,但古人在避暑问题上的创造性,可绝对远胜过今天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