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遗址出土牙雕蚕,专家经研究,确定古代工匠雕刻得太“神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相传种桑养蚕的方法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在我国古代,蚕丝被广泛应用,而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蚕丝需求的增加,古人养蚕的技术越来越高。在巩义双槐树遗址中,专家们出土一个“牙雕蚕”,经过研究后,专家们却发现古代工匠雕刻得太“神奇”,这件“牙雕蚕”的神奇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05年,河南的文物专家去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进行文物调查,在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意外发现村南的高台上存在遗址,他们连忙将消息上报,并对当地进行保护。
2013年,经过文物局的批准,郑州市考古研究院联合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丝绸博物馆、巩义市文物旅游局等单位,准备对双槐树村的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并将遗址命名为“巩义双槐树遗址”。
清理遗址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出土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骨针、石刀等物品。工作人员为更好地研究出土文物,将文物转进保护箱内,运回研究所。
对出土文物进行分类时,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土坷垃里,发现一个带有锯齿的雕刻物品,它长为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度0.1厘米。看到这件物品时,专家们并未将其当回事,而是将其放到一旁,继续工作,但当专家们将所有的文物清理完毕,在处理这件物品时,那个文物工作人员却有了惊奇的发现,它竟是一个“骨蚕”。
以前从来也没有发现过骨雕蚕。这个可是稀有物件。通过用专业的仪器分析,专家们得知“骨蚕”是用野猪的獠牙雕刻而成的。在我国古代,獠牙是很常见的物品,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牙雕蚕也很常见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并不是所有动物的獠牙都适合雕刻“骨蚕”,蚕在吐丝阶段,身体会发黄,而野猪獠牙的颜色,正好与之相符,可是雕刻工匠配色的水平实在是高。
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雕刻得十分精美,蚕的整体造型呈现C形姿态,腹部凹进去,而头和尾翘起来。从造型上看,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只正在吐丝阶段的家蚕,因为蚕宝宝要吐丝的时候,头会不停地摆动,头部和尾部的肌肉也会来回伸缩,一段时间过后,会由C形,变成S形状,最后成为8型。
“牙雕蚕”造型的秘密被破解后,立即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摇身一变,成为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蚕雕刻艺术品,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在巩义双槐树遗址时,专家们并未发现丝绸,但在附近的青台、汪沟遗址,却发现仰韶时期的丝绸。丝绸是一种不容易被保存下来的物品,部分专家认为,巩义双槐树遗址有可能也存在丝绸,但因为年代久远,就因为腐朽等原因消失不见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但最早的丝绸文明起源地在哪里呢?蚕吐完丝后,就会成茧,并在茧里脱皮成为蛾,正因如此,我们无法找到蚕的尸体,用其来判断哪里是最早的养蚕地。如今,巩义双槐树遗址出现牙雕蚕,而牙雕蚕的形状符合蚕吐丝时的样子,这直接证明当在其他地区还在摸索养蚕技术时,河南地区的人们就已经掌握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这也侧面证明,郑州市是我国丝绸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而牙雕蚕的出土,不仅为后人研究当时的蚕文化,提供重要依据,更让我们看到古代工匠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他们的细致入微地雕刻,才让我们看到最原始蚕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