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导演安秋?走进《中国石窟走廊》之一 发现一个石窟里的精彩中国
【开栏的话】
5月10日至13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播出。这部历时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纪录片,首次采用4K超高清画质全方位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石窟群、特别是甘肃三千里石窟走廊殊胜的艺术造像、壮美的历史画卷,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国石窟艺术的视觉盛宴。而导演安秋就是这场视觉盛宴的缔造者之一。她和总导演秦川等5人,在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时空坐标上,探寻着中国石窟的来龙去脉……让我们一起走近导演安秋,走进《中国石窟走廊》,探寻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中国石窟走廊》海报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四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所做的,正是要集中呈现丝绸之路带给甘肃的这一文化胎记与艺术宝藏。让千年石窟复活,让观众走进历史,发现一个石窟里的精彩中国。”导演安秋在自己的手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武威天梯山石窟(吴健摄)
从2018年3月起的两年多时间里,安秋和总导演秦川的5人拍摄小团队从佛教石窟艺术传入中国的起点——新疆克孜尔石窟,到名闻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从中国内地石窟的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到保留了中国最早石窟纪年题记的永靖炳灵寺石窟;从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到甘肃“东大门”古泾州百里石窟长廊……他们一路跟随佛陀东行的足迹,在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时空坐标里,追寻着中国石窟艺术的来龙去脉,探访着甘肃石窟群的前世和今生,拼接起一段段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文明碎片。
“在天山脚下木扎提河谷的雾霭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落日下,在党河峡谷的皑皑白雪中,在万里关山的郁郁葱葱里,在千里河西的苍凉戈壁上,在黄河三峡的丝路古渡……我们努力走近,再走近,努力追溯,再追溯,只为与这条漫长行旅中的故事和人物相遇。”在探访拍摄路上,安秋深深地感受到,“一处石窟告诉我们的,远远超过一本书。它赤裸地、直白地还原了一段历史。”
敦煌莫高窟
中国石窟艺术史记载着中古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轨迹。
艺术史大师贡布里希论及古代中西方交流,有一段浪漫的动态描述:“古人大概比我们要坚毅,要大胆。商人、工匠、民间歌手或木偶戏班在某天决定动身启程,就会加入商旅队伍,漫游丝绸之路,穿过草原和沙漠,骑马或步行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中国石窟艺术史就是在这样的行走中兴起。那些东来西往的弘法高僧,那些怀揣秘笈的能工巧匠,那些满心虔诚的艺术圣徒,他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土,与某个有缘的地方相遇,然后驻留在那里,或开窟造像,或丹青画壁,或发愿禅修。一座座崖壁上的圣殿,就这样伴随着朝圣者的行走渐次盛放。”安秋讲述,“后人从丝绸之路沿线留下的星罗棋布的石窟,从无数的塑像和壁画中,反复回放着这样的画面:某个印度笈多王朝的画师,为龟兹石窟带来了他们富有立体感的凹凸晕染法;某个阿富汗的雕塑家,在河西走廊留下了犍陀罗风格的雕塑印记;某个凉州的工匠给山西云冈石窟带去了西域风格的造像;某个长安的宫廷画师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中原的壁画粉……”
天水麦积山石窟 121窟 “窃窃私语”
这条行走了1600多年的旅途,在状似一柄“玉如意”的甘肃版图上,在西域与中原的十字路口,留下了中国内地最古老、最初始的佛教艺术样态,留下了中国佛教艺术从被动模仿到主动融合,直至完全中国化的嬗变轨迹。
“这正是甘肃石窟群最可贵、最有趣、最具价值之处。”安秋微笑着说道,“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主编黄夏年所说,从佛教艺术历史来看,完全中国化以后的石窟艺术并不稀奇。但甘肃石窟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正在形成之间留下来的一个痕迹,它所反映的这种动态的东西,恰恰就是它最有生命力的东西。”
【来源: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