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乌龙事件:哭笑不得,论写词不要有歧义的重要性
文/蓝梦岛主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宦海梦断,仕途受阻,但与此同时,也让他灵感爆发,佳作涌现。从歌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到参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从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前赤壁赋》,到描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后赤壁赋》,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大多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黄州四年,是苏轼生命的重要转折点,他的诗文风格也以此为界,有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日渐豁达,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终伴随着“归去”情节。
在苏轼的黄州佳作中,若论后世知名度和影响力,自然是上述“三赤壁一沙湖”更胜一筹,但若论在当时引起的波澜之大,则当属另外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住在城南紧邻长江岸边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名之曰“东坡”,自称“东坡居士”,他除了在此处耕种,还盖了一间雪堂,以便兼顾生计与风雅。这首《临江仙》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当夜,苏轼与友人在学堂相聚宴饮,很晚才回到临皋亭住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与友人在东坡雪堂放怀豪饮,回到临皋亭住处时已经半夜三更了。前半句中的“醒复醉”实在是一处妙笔, 说明他已经在醒与醉中来回了好几次,比“醉复醒”更能表达出饮酒之多、醉意之浓。后半句中的“仿佛”运用得也十分精准,因为醉了,所以并不十分清楚准确的时间,大概是三更天吧,总之很晚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到底多晚呢?晚到回到家中时,看门的小童已经鼾声如雷鸣了。他睡得太沉了,以至于无论苏轼如何敲门,都没有回应。哎,确实是自己回来太晚了,怪不得家童,怎么办呢?只好拄着拐杖伫立在江边聆听那奔流的江水之声吧。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季秋九月,凉风习习,苏轼思绪万千:长恨处于宦海,身不由己,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追名逐利呢?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深了,风停了,水纹平复,波澜不惊。此时,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失,在烟波江海中了却余生。“夜阑风静縠纹平”一语双关,既是写景,又象征着词人追求的静谧理想世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是全词的核心,表达了苏轼对于远离世俗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
有趣的故事还在后面。苏轼凉风也吹了,江水声也听了,人生也思考了,感悟也抒发了,这个时候,小童也醒了,可以进屋睡大觉了。不曾想,他顺手写下的《临江仙》却引发了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
当时,苏轼已经是享誉天下的国朝第一才子,他但凡有大作问世,必然是由小童到大儒,迅速在黄州城内传颂开来,这次之所以掀起了轩然大波,那是因为其中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引发歧义,苏轼只是抒发理想,却被解读出逃遁之意,当时整个黄州都在传苏轼趁着月黑风高,乘着小舟跑了,更有甚者说苏轼当夜跳江归去,羽化而登仙了。
黄州知州徐大寿既是苏轼的好友,亦是苏轼的铁粉,得知东坡先生有新作出炉,他迫不及待地顶礼拜读,一边读一边赞不绝口:“嗯,好!嗯,妙!嗯,绝!”但当徐知州读到最后一句时,却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啊?跑了?”
我们知道,苏轼是以戴罪之身被贬到黄州的,知州徐大寿对其有看管之责,如果苏轼当了逃犯,他是要被问罪的。所以,徐大寿赶忙亲自带人前往临皋亭查实情况,结果却见苏轼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什么“江海寄余生”啊,那只是酒后胡言,还是“床上寄余生”来得舒服。看着睡得正酣的苏轼,徐大寿简直哭笑不得,他酒后随手写了一首诗,却轰动了全城,又折腾了半个官府,差点把知州大人吓出个好歹。
这就是真实的苏轼、可爱的苏轼,他也曾愤世嫉俗,他也有忧愁烦恼,他也会寄情诗词发发牢骚,但发泄了,也就过去了,他终究是不舍美食与美酒,他终究是深爱着尘世喧嚣,他才不会真的“江海寄余生”。
p.s.有歧义的词句,你还知道哪些?欢迎留言分享!
参考资料:《全宋词》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