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兰先生事略
△ 古越藏书楼遗址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联合出品)
拂去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尘埃,徐树兰这一个耀眼的名字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又应验了一位诗人的话语:有的人死了,但仍活在人民的心中;有的人活着,但在人民的心中却已经死了。显然,徐树兰属于前者。
△ 徐树兰像
(徐树兰之孙徐世燕绘)
徐树兰(1837-1902),字仲凡,号检庵。清山阴人。他幼承家学,对立身处世及治平之道颇有领悟。徐树兰早年考取秀才,光绪二年(1876)又中举,授兵部郎中,旋改任河南某地知府、盐运使,仕途堪称坦荡。而他素以孝子闻名乡里,后因母病回归故里,不再出仕,以诗书自娱,尤以购书、读书、藏书、写书和印书为乐事。
徐树兰的中晚年,行善积德,效力于地方公益事业。举其主要善举:光绪五年(1879),任义仓董事,修葺仓廒:光绪九年(1883)七月,三江决堤,出资修复海塘,赈济灾民;是年十一月,嵊、新两县山洪暴发,亲赴灾区体恤灾民,会同当地县衙开仓赈济;光绪十五年(1889),山会洪涝成灾,向知府建言献策,以工代赈,大兴水利,其中在东关西湖底处筑闸,有徐氏亲撰的《西湖闸闸栏碑记》为证;光绪二十年(1894),绍兴因去岁大旱歉收,米价暴涨,他总办平粜,使数以万计的饥民获救。
△ 古越藏书楼新学类藏书
其时,三江古闸常被淤塞,酿成洪涝大灾,经实地考察,他建议借清刷浊、束沙攻水,于是筑清水闸,引曹娥江中上游之水入内河出三江口,以冲刷淤沙,效果甚佳,迄今仍在沿用。为此,徐氏曾著《引清刷淤议》一文存世。
同时,他还捐资修葺斗门至三江一带堤岸……如果说这一时期徐树兰尚停留在参与筑海塘、造西湖闸、建豫仓、设救疫局、置赡族田、办清节堂和育婴堂等善事义举上,那么,光绪二十年甲午战败的血的教训,使他的头脑大为清醒,他的思想产生质的飞跃。当然,光绪皇帝开始试行新政是大背景。
徐树兰认为,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首要的是要重视科技和教育,即所谓“兵知学,则能知形势、守纪律;农知学、则能相土宜、辨物种;工知学,则能通格致、精制造;商知学,则能识盈虚,综名实”。
△ 《农学报》
于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徐树兰与其弟徐友兰以及罗振玉等人在上海组织农学会,创办《农学报》,介绍日本和欧美各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在“黄浦之滨购地百亩,广求各国果种”,用以试验推广。难能可贵的是,官宦出身的徐树兰能洞察时代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欧美各国和日本近数十年之所以“人才辈出,国势骤兴”,主要因为“学校遍于国内”,而“威力行于海外”。
在徐树兰看来,中国系5000年文明占国,“圣神相继,政教昌明、不能如日本之舍己芸人,尽弃其学而学西法。而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也就是说,既要继续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又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
正是根据“中体西用”的办学指导思想,徐树兰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捐资千金创办了绍郡中西学堂,自任督办(校董),设文学、译学、算学、化学等科,聘蔡元培任总理,主持校务,还聘中川外雄等外籍教员来校执教,开创了绍兴近代教育之先声。尽管招致顽固派的反对和百日维新失败后守旧势力的回潮(如校名改为绍兴府学堂等),但它毕竟是有力地冲击了绍兴落后保守的社会风气,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了新思想、新学问。这对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封建桎梏下的绍兴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目前的绍兴一中
(图/绍兴一中官网)
而今,由绍郡中西学堂演变、发展起来的绍兴一中已度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闻名于海内外,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以许寿裳、夏丐尊、陈建功、胡愈之、金善宝、金海观、金宝善、孙伏园、毛汉礼、潘家铮、冯督安、孙观汉、胡鸿、陈桥驿等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材。
更值得一书的是,徐树兰创办的古越藏书楼“变一人之书为万人之书”,标志着封建私人藏书楼时代的终结和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开端,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光绪二十六甲(1900)体弱多病的徐树兰在绍城鲤鱼桥西首购地一亩六分,耗银32900两,慷慨捐出用一生心血换购的7万余卷藏书,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一一古越藏书楼。计四进楼舍,第二进便是可容60人阅览书报的阅览厅,正中悬着“育芬堂”匾额,两旁有抱对多副,其中之一是“吾越多才由续学、斯楼不朽在藏书”,为蔡元培所撰。
△ 《古越书楼章程》
徐树兰亲拟《古越藏书楼章程》,延请慈溪孝廉冯一梅编书目。别的姑且不论,该楼在图书编目上、冲破四库分类的藩篱,采用新分类法,颇有创意。遗憾是,藏书楼在粗具规模未竟其绪时,徐氏于1902年5月病逝。徐树兰临终前,遗命其子徐元钊、徐尔谷继承未竟事业,藏书楼终于1902年正式对外开放。
一个人,不论他是谁,不被公众所理解,总是烦恼和痛苦的。当时徐树兰的所作所为,可谓毁誉参半,未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和理解,他常常被笼罩在晨雾一样的误会里,历尽沧桑和磨难。但他不畏艰辛,不惧谣诼,不怕误解,不管嘲笑,孜孜求索人生真谛,从未气馁,从未沉沦,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复兴,为了家乡的更加美好,他一往无前。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
△ 现留存于绍兴图书馆四十余只古越藏书楼书柜
徐树兰用爱心、用真情、用心血,为我们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实在令人感佩,也给人以莫大的启迪和教益。一个早就与越州沃土融为一体的徐树兰,100年后仍拥有如此之多的思念和赞颂,这是少见的。
本文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