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云的经商圣经,白岩松的生命之书,《道德经》你总要读几句!

2020-05-14

为什么《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俗话说“经是良言”,佛教的经晦涩难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后,就可以手敲木鱼而嘴里念念不忘。

所以说,无论什么文学作品,单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是没有意义的,要明了其中对生活对生命的借鉴意义,才有了价值。很多人知道《道德经》目录里有81个篇章,但是也不曾通篇读过,今天,就整理十几句有价值的经典,请笑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性质一直为老子所推崇,滋润万物却不争。然而对于“不争”的理解,经常因人而异,有人说是水善于处下的性质,有人说是水以无争为有争,是莫大的智慧,这些理解当然都是没有问题的。利万物而不争,一直以来就是大成就者的品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任何相反的属性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种辩证的思维应该嵌入到每个人的想法中,有时候我们见到的东西都是片面的真相,只有不断地变化思维所处的角度,才能得到“全知”的智慧。能将事物的对立统一讲的这么透彻,最古老的应该就是《道德经》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段话的翻译是:最优秀的统治者,人民根本体会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会表现的亲近他并且赞扬他;再次一些的统治者,人民害怕畏惧他;最次的的统治者,人民眼里都没有他。最后一句是讲诚信的,当然容易理解。

这种关于领导的言论也许不适合所有人,但是你细想,生活中有多少场景是需要我们做出抉择而改变很多人的行为,这就是狭义的领导者,所以不是不适用,而是你找不找得到运用的场景。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点也是对于事物现象的辩证思考,要求我们从表象中找的即将呈现或一直都存在的真相,例如国家混乱有忠臣,就是说在混乱的国度,才会有忠臣的出现来稳定局面,如果国家安定,忠臣是很少会出现在明面上的。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礼记·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从古至今一直就是被不断论证的。现在的我们为何如此注重在“孤独中成长”,其实是有依据的。诸葛亮也曾经在《诫子书》说:“才须学,学须静。”关于“静”对人的功用,人没有经历孤独的沉淀,就不会有在人群中的光华。这一点是显然的。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举的例子十分有趣: 人老了,坚硬的牙齿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

这是老子在传授别人长寿秘诀的时候说的话。不过于强势的状态和水好像很接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出一(阴阳未分之气),一生出二(气分化为阴阳),二生出三(阴气、阳气、阴阳交合之气,是为三),三产生世间万物。

有人疑惑这句话对人有什么借鉴意义?其实对于老子的这份万物理论,我们存疑而不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大道至简的观念,这种简化思维,曾经一度为人所推崇。要从万事万物的混乱中,抽象出最根源的东西。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段话最具有欺骗性的可能就是“大器晚成”,其他的一般人都能理解,但是大器晚成被说的太多次了,导致后来人在“无成”的时候还在感叹是否自己还年轻。大器具晚成,是要精细的做工和长久的坚持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见微知著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是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出门何以知天下事,其实这是不矛盾的,因为总有一个过程,也许你从微小处推知的全局真相,是建立在你经历了很多之后产生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行动起来,是最简单的真理,有人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做事会事倍功半。可是想好在做只是少部分人的稳妥,有时候,大可不必谨慎如斯!

马云说:老子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对现代人了如指掌。

白岩松说:《道德经》成为了我30岁之后人生的生命之书。

假如你没有读过整本道德经,先看看这几句,或也能得到些许人生启迪,当然你也可以关注我,一起对各类经典进行研读。

本文由文化人大/小陈原创,感谢阅读,期待关注,欢迎留言与转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