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国外?英国女子用90元买中国文物转手卖高价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数不尽的历史文物,它们是中华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传播民族精神的重大使命,它们见证了民族的沧桑巨变,在身上刻下了岁月变迁的痕迹,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声音值得被倾听。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从繁荣走向衰败,遭受到外辱强权的压迫,国家危难之际,历史文物的命运也因此改变,其中很大一部分因为走私贩卖的缘故,离开了故土,漂往到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新中国成立之后,有的荣归故土,有的依然漂泊。一位英国女子花了90元买到中国文物,转手后竟然卖出天价,如此传奇故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华文物 流落海外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不下百万件文物保存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当中,这些文物大部分都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前流落到海外的,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盗墓偷窃文物盗掘的现象非常严重,盗墓贼挖出文物后,通过走私贩高价卖往海外,获得利益。无论是旧中国时期的迫不得已,还是盗墓现象导致的文物流失,身首异地的中华文化瑰宝无不令人叹惋。
中国文物流落海外的过程大概有四次浪潮。第一次是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到清朝末期,帝国主义通过武力强行入侵中国,使用不正当的交易手段,对文物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破坏,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火烧圆明园"一案,英法联军在"万园之园"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大量文物要么被烧成灰烬,要么流落海外。
第二次则是二战时期,正值民族危亡之际,鲜有人去在乎文物的命运,欧美国家当时有收藏艺术品的风气,欧美文物商来到中国,低价购入中国古董再回国高价卖出,获得暴利;第三次外流浪潮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那时存在文物商店,国家允许乾隆以后的文物大量出口,导致许多珍贵的瓷器字画等低价流失海外,并且存在朝代误判现象,其损失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而我们今天所提到的这位英国女子花了90块买到的明朝水滴器,大概就是在第四次文物外流时去到英国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外交流日益密切,贸易往来日渐繁多,受到暴利驱使,民间形成了文物倒卖走私的高潮,他们忘记了民族尊严和历史文化,珍贵的瓷器字画在他们的眼中也不过是人民币罢了,走私文物有一部分流落到私人收藏家的手中,有一部分进入到外国博物馆,流落海外的数不胜数。
90元的明朝水滴器
英国的这位女士在机缘巧合之下只花了十英镑,折合人民币大概为90元,就买到了中国明朝的文房水滴,我们都知道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那水滴器又是什么呢?水滴又称砚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房器物,用来储存砚水,方便磨墨。根据历史资料的考察,水,最晚出现在东晋时期,它产生的原因很简单,古诗人书写文字时并不会直接使用墨水,而是用块状墨加水研磨成墨水。
如果直接用水盂往砚中倒水,可能会造成水流过量,墨的颜色和质地出现变化,所以才发明出更容易掌握水量的砚滴。这类文房器具做工精美,大多为陶瓷材料,相对名贵的也会使用金属、玛瑙、玉石等,造型设计上精巧别致,散发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
实际上,砚滴的实用功能并不大,把玩价值却更为重要。它们题材多样,寓意美好,如果是使用名贵材料,由名家之手所出的更是代表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寒窗苦读之人不会在书桌上摆放砚滴,消费它的往往是达官贵人,他们把砚滴当作一种可以拿在手间把玩的器物,彰显身份的象征,为自己多添一些书卷气,由此也就使这类文房器具有很高的鉴藏价值,价格不菲。
46万的水滴器
根据英国《每日星报》的报道,12月29日晚,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一次古董拍卖活动中,这枚铜制文房水滴以五万英镑(折合人民币46万元)价格成交,震惊现场,原因不在于它拍出的价格有多高,而是在于它现在的主人竟然只花了10英镑就买到了这件价值非凡的收藏艺术品,如何说它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呢?一是在于其华美精巧的外观,二则是因为这件文房水滴的创作时间是500年前的中国明朝。
从官方放出的展示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枚文房水滴制作精巧,外形别致,水滴外部纹刻上了祥龙的图案,大气磅礴,贵气逼人,龙的神态栩栩如生,整体上色彩绚丽,引人夺目,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枚水滴之前的主人一定身份不凡。
根据这位英国女子的描述,这枚水滴是在30年前在一个古董交易会上花10英镑买到的,当时购买的时候也只是觉得造型精巧别致,可能会有升值空间,但没想到能够被拍出如此高的价格。这则消息一经报道之后,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们对此纷纷感到惊讶,同时也赞叹中国古典文物的高品质,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受到赞赏和肯定,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文物保护难,流失到国外后再追回更加难,每一件文物都和中国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感情的寄托,虽然追回的过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精力、财力,但和文物本身的价值相比较的话,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中国文物,虽远必追",追索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应当树立保护文物的观念,有关部门也要制定更切实有效的文物保护方案,这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