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义:这种主义热衷“解构”,厌恶“核心”,须审慎对待
在价值观的讨论中,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不可轻视的。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今天所有的“现代病”,都是由现代社会产生的一套文化价值理念造成的(如突出主体性、理性,高扬自由、解放等),要克服这一病症,出路就在于放弃这一套理念。这对价值观研究显然是一个挑战。
而且,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等特点和思维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厌恶谈“核心”、“中心”之类的话语,同时对“构建”表示冷淡,热衷的是“解构”。
因此,审慎地对待后现代主义,对于合理引导价值观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应当指出,现代性及其文化价值观念是一个发展着的“流”,而不是一个终结了的“点”,不能将其凝固化,必须看到它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潜力。
此外,强调现代性的动态性,并不意味着轻视它的相对稳定性。现代性尽管处于流变之中,但它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深蕴与表征,自有它的基本内涵与规定,撇开这些起码的规定与要求,现代性便无法判定。
像现代社会所倡导和弘扬的科学、理性精神,崇尚民主、追求真理的精神,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的精神,怀抱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追求平等、正义的精神等,都是现代性的基本价值与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离开了这些基本价值和基本内涵,现代性或现代文化精神便无法判定。
为此,应当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基本精神与其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加以适当区分,因为后者是易变的,是需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加以适时调整的,而前者则是相对稳定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来说,现代性的这些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绝对不能放弃。追求科学民主,实现公平正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不可动摇的价值指向。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固然值得我们借鉴、吸收,但这种思潮对现代文化精神所进行的解构和否定,则是不能随意接受的。
显然,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不能完全代表文化价值发展的方向。真正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应是现代文化精神的合理综合与提升,而不是放弃现代文化精神。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不是处在后现代而是处于前现代,因而要实现现代化,当务之急是要冲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思想观念,如理性观念、法制观念、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公正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等。
可以说,唯有这样的思想观念才是现代民族精神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真正体现。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文原载于2015年10月12日北京日报。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丰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