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相机博物馆、报纸博物馆、古灯博物馆……藏身社区里的博物馆,你知道几个?

Image 2020-05-20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四十四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里拥有数不尽的艺术奇珍,满载着历史的沉浮沧桑,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画卷铺陈开来。

而在成都的社区中,也藏着一些新奇有趣的博物馆,古床博物馆、相机博物馆、报纸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充满着故事、承载着历史、积淀着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触摸历史,感受时代更迭,领略艺术之美。

相机博物馆有500余件藏品。

相机博物馆

数百件古董相机让你大开眼界

地址:青羊区府南街道石人南路社区

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傻瓜相机、胶片相机,以及古老的箱式相机……在青羊区府南街道石人南路社区,藏着一家以相机收藏为主题的博物馆。这家由社区和社会组织联合筹备成立的社区博物馆,是成都唯一的综合性相机博物馆。

相机博物馆馆长孙建东介绍,这家社区相机博物馆是由成都市摄影师协会与石人南路社区共同打造,展出各时期、各类型、各型号、各品牌相机及周边设备、设施、附件等500余件(套),并在不断增加和更新,其中不乏精品、名品、稀缺品。“藏品均来自协会会员的个人收藏,因为场地限制,我们在这里展出了近500余件(套),占我们所有收藏的一半。”

居民不仅可以欣赏到世界第一台自动相机、世界第一台单反相机、原东德和西德生产的同款不同名相机,甚至还能看到当年白求恩在中国时所用过的同款相机。

博物馆根据历史顺序和技术结构按早期相机、折箱相机、旁轴相机、双反相机、单反相机、傻瓜相机、数码相机、特殊相机、相机的衍生品及附件,以及冲印暗房等分类陈列。品类明确、层次清晰的相机,带领大家跨越时空,追忆历史,感受相机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科普性和和观赏性。孙建东说:“我们还设置了国产相机专区,展现中国相机的发展历史和水平。海鸥、友谊、峨嵋、牡丹……众多如今市面上很难找到的国产相机这里都有。”

报纸博物馆

收藏各类报纸1.5万种近5万份

地址:成华区二仙桥街道

该馆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对外开放的民间公益性报纸博物馆,也是成华区首家民办博物馆。

“现已收藏古今中外各类报纸1.5万多种近5万份,涵盖了清代、民国、解放初期、文革及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报纸。”该馆创办人李彬介绍,在这些收藏品中,清代道光年间的《京报》于2010年4月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首批“中国集报精品”;同治、光绪年间的《申报》及光绪、宣统年间的《政治官报》《益闻报》《汇报》《点石斋画报》《外交报》和康有为主办、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以及民国初年的《政府官报》《光复报》等孤品、精品都非常珍贵。这是街道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的特色亮点项目之一。据李彬介绍,该馆将长期坚持公益性,对外免费开放,欢迎有兴趣的市民朋友前往该处参观交流。

古床博物馆可参观可体验。

古床博物馆

近200张床超过300年历史

地址:武侯区浆洗街街道洗面桥横街社区

市民刘均收藏了360余张雕梁画栋的古床,其中近200张床超过300年历史。为了展示这些宝贝,他开了一家古床博物馆。收藏数量多,品种复杂,从使用者分类来讲有老人床、夫妻床、女儿床、佣人床等;从造型来讲有半围、全围、亭床等。“大部分人很喜欢的大花床一般是清朝的。清朝的床雕刻繁复,基本都雕刻了寓意富贵吉祥的造型。而明朝的床则较为简洁,看上去清新雅致。可惜流传下来的很少!”刘均介绍说。

宝贝收藏多了保存可是个大问题,一张古床拼好后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就算是一片片拆了堆放也要好大的地方才能放下,木制家具如果没人使用也不易保存,如何保护好它们是个问题!藏品达到一定规模后,刘均也很想与大家分享,于是他在武侯祠大街上租下房子开了一家“四川汉室古床博物馆”。但是,刘均走访了不少国内古床、古家具博物馆后发现,很少有人愿意为了参观古家具花几十元钱买门票,不少博物馆都经营惨淡。他将博物馆打造成了汉室酒店,可免费参观,也可入住体验。酒店内共有96张古床,每张床都注明了床的名称、年代、产地、规格,然后分别安置在7款房型里。博物馆还提供了古代服饰,供参观者免费穿戴拍照。“有一次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来到这里,感动得泪流满面。老婆婆说让她想起了自己结婚时候的样子。”刘均说。

古灯博物馆中收藏的来自中亚地区的船型灯。

古灯博物馆

收藏3000盏灯供市民参观

地址:金牛区金府路

这座全国唯一以古灯文化为专题收藏的私人博物馆——成都宇曜文化博物馆,分为石灯、陶灯、铜灯、煤油灯、瓷灯、电灯等等十几个展区,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出古灯的演变进程。“灯可以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馆长姚宇林从2004年开始还着手撰写古灯文化的著作,馆中展陈各种中外古灯老烛1000余具:它们历史悠久,历经千朝百代,其材质丰富,石、贝、玉、陶、瓷、金、银、铜、铁、锡、竹、木、水晶、琉璃、象牙、刺绣,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其形制多样,豆、盏、匜、壶、人物、动物,凭想而造,异样纷呈;其形式多种,座、挂、吊、插,因境而别,方便实用;其用途广泛,除照明之基本功能外,更有宗教、生殖、军事、医药、婚丧嫁娶、科研仕第、祈福贺寿以及探照等专用之器;其工艺精湛,掐丝彩绘、鎏金镀银、木雕瓷塑,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其覆盖宽广,首为古老中华,尚有美、英、德、意、法、俄(前苏联)、澳、日、荷、加、印度等十余国家和地区。

展厅中有一组十二生肖古灯也特别引人注目,谈到收集的这组古灯,姚宇林感慨万千。二十多年前,看到了一盏兔灯,这让姚宇林萌生了集齐十二生肖的想法。姚宇林跑了许多古玩市场,“少了一盏都不叫十二生肖。”正是姚宇林的坚持,人们如今能在博物馆看到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灯。

博物馆的“鸦片灯”展区在进门不远处,一系列的“鸦片灯”也是姚宇林费尽心思收集而来。“展示鸦片灯,是希望大家看到这个灯时能勿忘国耻,正视历史。鸦片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可以警示后人。”姚宇林说。从2013年开始,姚宇林将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姚宇林还准备了“留言簿”,让每位参观者都能谈谈感想或是提出建议。

成都“三农”博物馆

现代“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地址:成都天府新区天府微博村

该博物馆占地480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达1460平方米,共计展陈文史资料、照片文物、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300件。天府微博村,当地按照“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融合的方式建设大美乡村,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基本建成1000余亩主景区,规划引进29个文创工作室以及10个产业集群,建成具有乡土记忆特色的年代记忆体验馆、主题文化艺术馆、三农博物馆,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山水林田塘相得益彰的现代“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再现蜀锦的章彩绮丽

地址:成都市草堂东路18号

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以“蜀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斌为首的织锦工匠们,将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来蜀锦不同的纹样一一复(仿)制,再现了蜀锦作为“天下母锦”的章彩绮丽和雍容华贵。

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的仿制纹样,近距离观摩风靡全世界的唐代蜀锦名款“陵阳公样”的纹饰细节,还可以看到汉代及南北朝时期的珍贵蜀锦原件。

博物馆展出的北朝对鸟对羊灯树纹锦,便具有浓厚的中亚西域特征。

另一件北朝时期的胡王牵驼锦,更是直接织出胡人执鞭牵驼的纹样,并间以“胡王”二字,生动地反映了隋唐时期大量的胡商沿丝绸之路往返于东西方长途贩易,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仿自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战国舞人动物纹经锦,可以看出2000多年前的织锦虽然只能织出简单的3色,却显出严谨儒雅的风格。到了秦汉时期,丝织技艺得到更好发展。尤其汉代以来,蜀锦不仅能织出奔腾飞跃于山脉云气中的龙虎、仙鹿、麒麟、鸿雁等动物,还能在纹样间隙处,加织“长乐明光”“登高明望四海”等吉祥铭文。

仿制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就是一幅汉晋时期的蜀锦。1995年,在新疆尼雅地区出土的这件锦护膊,其上发现了最早的“中国”字样,且织锦达到220根经线/厘米的密度,堪称汉代织锦技艺的巅峰。据了解,此件护膊采用难度极高的经线提花织造方法,不仅让织锦产生了厚密的质感,也可以织出更丰富多彩的纹样。

成都鸟笼博物馆

珍藏百余年间鸟笼珍品

地址:成都市郫都区古城镇

古城镇鸟笼编制历史悠久,最早可溯源三国时期,“夜半起篾声,晨明坐鸟肆;七里观作笼,八里听鹃鸣”是这里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技艺传承,辖区内近500工匠的技艺于2015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鸟笼年产值4000余万元。

鸟笼博物馆内,有各种鸟笼珍品、鸟笼装饰、鸟笼家具、“鸟笼周边”,名为西蜀鸟笼博物馆,这里却不仅仅只是川派鸟笼的集纳,京派、粤派、苏派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不少“跨界品”参与“争奇斗艳”。鸟笼藏品中,高1米有余的百灵笼,可节节升高;四方盒状的笼中笼,精美而雅致;平顶、斗四方、八方……

参观者还可一览匠人工艺,或体验使用千奇百怪的五金工具打磨小小篾条、拉制笼丝、组装笼腔,从半成品中窥见精益,沉浸于鸟笼的非遗美学中。

古城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文全介绍,西蜀鸟笼博物馆里的鸟笼或为观赏收藏或为装饰摆件,除了立体演绎古城鸟笼之乡的文化内涵外,还可授之参观者非遗素养,对于保护和传承鸟笼制作技艺意义非凡。

华西社区报记者 刘福燕 整理报道 (图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