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夏代“房产”将迁进安徽博物院 很多未解之谜有待研究

Image 2020-05-21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三官庙遗址是距今约3700~3800 年的夏代遗址,位于合肥市肥西县桃花镇顺和社区,经过一年多考古发掘,出土400余件珍贵遗留物。遗址发掘揭示两处房屋遗址保存较好,至今依然保存有红烧土墙体和地面,非常罕见。为进一步保护与研究,考古人员将发现的夏代房屋遗址“打包”到集装箱里,运往安徽博物院,下一步将复原后向观众展示。

两座夏代房屋遗址已经“打包”完毕,等待整体搬运。

出土400余件珍贵遗留物

昨天中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在三官庙遗址发掘现场看到,整个遗址坐落于派河北岸台地之上,呈台墩型,高出周围地表约5 米。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肥西县文物管理所配合,于2018 年7 月30 日开始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至2019 年12 月田野发掘基本结束。历时500余天,共揭露面积2100余平方米。

遗址发掘揭示两处土垣,出土400 余件珍贵物品,其中包括18 件青铜器和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绿松石和植物颗粒等。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对保存较好的两处房址进行整体搬迁保护,将遗址中发现的红烧土打包到集装箱内,四周用钢架焊好,六个集装箱整齐有序摆放在遗址南北两端,等待吊车吊装。

遗址卧室厨房布局清楚

三官庙遗址中的房屋遗址尽显古人在房屋建造方面的智慧。据统计,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4 处房址、38 个灰坑、77 个柱洞,及沟、灶等遗迹。其中有两处房址保存较好,至今依然保存有红烧土墙体和地面。“它们将被搬迁至安徽博物院,后期复原后将永久对外展示。”现场工作人员说。

据悉,考古人员在遗址北边发现的房址保存完好,虽然面积不大,但能清楚看到房屋被分成了卧室、厨房、门廊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厨房内残留有灶坑,房屋外摆放着一个大水缸。这处房址还是“半地穴”结构,一部分深入地下,防寒保暖,与如今北方地区的“窑洞”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处位于遗址西南部的房址,残存有清晰的墙体和地面。考古人员分析,这应该是一处三开间的长方形排房。与北侧房址不同,这处房址屋内地面与室外高差不明显,但地面和墙体都有明显的红烧土痕迹。专家判断,这处房子应该是在建造完成后,用火对墙面、地面和屋顶进行烘烤,使其更加坚固的同时,也起到干燥防潮的作用。

三官庙遗址中发掘的几处房址不仅展现了古人在房屋建造方面的智慧,也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些古人当年遭遇仍是谜

三官庙遗址发掘以来,备受关注,对它的进一步保护与研究也是考古专家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不仅出土物品珍贵,现场大量的历史遗迹也有重要文化价值,蕴涵民族记忆,值得好好保护。

经过对遗迹遗物的分析,在此前举行的三官庙遗址考古成果论证会上,国内专家一致认为,三官庙遗址具体年代上限应为二里头二期或三期,距今约3700~3800 年。这个时段,正是史料中记载的夏王朝统治中国的时期。对于认识江淮地区巢湖流域的夏商考古学文化意义重大,尤其是青铜器的出土,有助于对夏文化的进一步探索,对研究夏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三官庙遗址首次出土了安徽地区经考古发掘的成组夏代铜器群,是中国范围内(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发现这一时期铜器最多的地点,也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单次发掘夏商之际铜器数量最多的一次。铜器的工艺超出了既往认识中的同时代水平,并表现出风格上的多样化来源。

考古专家发现,房址内发现的几具人类遗骸是非正常死亡,房址外地面平铺的植物颗粒、还有以兵器为主的18件铜器散布于废弃红烧土层下的地面上,这种埋藏形式也很罕见。

种种特征可以反映出遗址毁弃过程的突然性和灾难性。考古发掘已经结束,但是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研究。

鹏飞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从启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