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卧牛山

2020-05-26

古人笔下的卧牛山

文/郭光明

柳杏行间门径幽,短桥浅水小清流。

没鸦麦野青无际,十里春山见卧牛。

——【清】朱 照

诗题《城东村景物》。作者朱照,清济南名士、诗派诗人。首句之“柳杏行间”,诗人借景点明时节,言暮春的“城东”,柳絮轻飘,杏花烂漫,令人顿生暖意。“城东”,泛指清代历城县署之东部地区,今济南老城区之县东巷、县西巷一带。“门径幽”句,言沿途村少人稀,从而突出“柳杏”的温馨、高雅和清幽,渲染出“城东”的勃勃生机;次句的景物描绘,诗人侧重“城东”的水域风光,用清新明快的语言,将“短桥”“浅水”“小清”三个特定景物连接于一起,构成湖山风景框架。“小清”,意指小清河,是静态的景观,但用一个“流”字,则赋予了动感。诗人的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不但增强湖山风景的立体感、层次感,而且也鲜活了春天的意象,活泼了读者对春天的情感;第三句的“没鸦麦野”,亦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应理解为“麦野没鸦”,是“鸦”入“麦野”的意思。“鸦”入“麦野”是动景,进了广阔的“麦野”,则无声无息,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没”字,展现出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立体空间,深化了热闹的春天场景,从中反映出诗人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维;尾句,诗人先从远处着笔,用“十里春山”,勾画暖阳明媚的、春风和煦的虚景图,再由远及近,将远处的“春山”移至眼前,用一个“见”字,将读者视线引开,点出全诗主题,突出卧牛山的春天形象。全诗用字精确、刻画细致,极具平淡浅易的艺术特色。

卧牛山,以山形而名。乾隆《历城县志》载,卧牛山“在城东十五里”;“华不注之东里许,曰卧牛山,泺水之分流经两山间而东北注于大清河”。也就是说,古时小清河,由华山与卧牛山之间穿过而入,大清河,即今天的黄河。

而史上,卧牛山似曾以“流山”而名。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嘉庆二十一年,即1816年夏,有村民发掘山下坟墓,发现唐代武则天时期马举的墓志铭。墓志铭显示:马举,字肆仁,唐代齐州(济南)历城人,历任徐州南面招讨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右神武大将军、权知淮南节度事、扶风县开国伯、检校司空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等,其夫人项氏,沂州司参军的第二个女儿,两人于长安二年十一月廿二日,即702年合葬于流山之阳,是故疑史上的卧牛山,有“流山”之名。

朱照的这首诗,有自注,称“卧牛山,在齐州,九点烟之一,虽不及鹊、华高峻,然回环有势,则非鹊、华所及也”。而所谓“九点烟”,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梦天》诗,其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句。为此,清代诗人郝植恭在其《游匡山记》中解释,说“自鹊华而外,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如儿孙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也就是说,清代时的“齐烟九点”,非今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和药山,而是泛指多山。九,个位数最大的整数,古人以“九”为大,泛指多次或多数。

卧牛山,论名气不及华山,论渊源不及鲍山,但回环有势,别有韵致,特别是朱照笔下的卧牛山,更是杨柳垂青、红杏吐艳、平桥横架、麦田如茵、清河蜿蜒的景象。这样的山间水畔景色,文人骚客为之钟情。清代诗人、祖籍山东蓬莱、客居历城的王德容,字体涵,号秋桥,曾与济南诗派明湖鸥社的周乐(字二南)、李纬(字秋屏)同游卧牛山,并以《二南邀同秋屏游卧牛山》为题,诗写卧牛山的落日风光:

卧牛山北更无山,苍翠斜连华鹊间。

玛瑙墨堆三里峻,芙蓉锦簇万株殷。

茶烟寺断石泉远,香火人稀苔磴闲。

更上文昌高阁望,夕阳低处影斑斑。

此诗首联,以卧牛山开篇,言济南北部,除卧牛山外,远远近近,只有鹊、华两个意象之山,色泽浓重,故将“苍翠”二字冠于鹊华,用“斜连”二字写它们可以飞动的神韵,以此突显卧牛山的灵气。接下来的颔联,诗人继续远景渲染,称华山陡峭、巍峨峻拔,称鹊山润滑饱满、灿若明霞,称卧牛山横卧堆积、如墨渍染。在他的眼里,这三座虽各具特色,但都如芙蓉,花盛斗艳;诗之颈联,诗人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跳跃,将远景拉到眼前,言旧地重游,昔日的茶馆,因古刹的荒废、泉水的干涸,现无人问津,感慨当前,香火凋零,游客稀少,连登山进寺的台阶,也布满厚厚的青苔。史料记载,隋唐之前,卧牛山上建有道教的玉皇庙、娘娘庙;隋唐时,山之南麓建有佛教的永平寺;明成化、嘉靖和清道光年间,还残存数则重修碑记;每年三月三的庙会,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据说,金大定十三年,即1173年,永平寺的师祖墓塔尚在,现移置于神通寺的墓塔林;洪家园村西的古槐,为永平寺的遗址,等等。而诗之尾联,写诗人登高望远,满目都残霞夕照。但“更上文昌高阁望”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是诗人展示出的更大视野,将诗篇推向更高境界,实在出人意表。原因就是,卧牛山的文昌阁!

文昌阁,也称文昌楼、魁星阁、奎阁、魁星楼,各地有各地的不同称呼,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祀文昌帝君的建筑,读书人最为崇拜的地方。文昌帝君,道教之神,主宰文运功名、保一方文风昌盛,只是文昌帝君不像关公、八仙、太上老君那样,只要人们需要,在哪都可安身,而文昌帝君却是很挑剔的,如果这个村落,或者城镇,史上没有出上一两个进士、或者三五个举人,没有出上十来个秀才,就是再有钱也没有资格给他盖房筑楼。而卧牛山上建有文昌阁,说明这里出过进士。这位进士,姓王,名敕,字云芝,又字懋纶,另字嘉谕,家居卧牛山下洪家园村。史料记载,王敕曾获乡试第二名,会试第十七名;宪宗成化二十年,即1484年进士第三名;当年殿试,获第二名,夺得探花,授翰林编修,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四年,即1509年,致仕归乡,隔年春去世。所以,清代诗人、山东历城的刘伍宽前来拜访,留《登卧牛山》诗:

如此春光有几回,相将蜡屐陟崔嵬。

林中河水萦衣带,天外华峰落酒杯。

仙迹茫茫遗故垒,文星耿耿傍层台。

老怀未竟输红杏,还可当风笑口开。

此诗写春游,诗题指向地点,就是卧牛山。首联以否定与肯定叠加方式开篇,写春回大地、气象已变,取来蜡涂木屐,攀登卧牛山;颔联写小清河,冰融河开,河水澄明,与岸边的树、树下的人回旋缠绕。而山顶还残留冬天的寒意,描绘出冬寒渐退、春气萌动的景象;颈联的“仙迹”、“文星”,诗人有自注,前指“云芝先生得仙书于此山”,后指“山上有文昌阁”。传说,王敕自幼聪颖过人,敏学好道,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禛在其《池北偶谈》中,称“吾郡历城明翰林王公敕,字云芝,成化甲辰进士及第第三人。诸生时,读书卧牛山寺,夜见地有火光,发之,得石匣。匣有书二册,读之,遂能御风出神,知未来休咎。生平异事甚多”。所以,刘伍宽诗中尾联,以“老怀未竟输红杏,还可当风笑口开”句,笑谈“仙迹”。

古之卧牛山,孤峰兀立、怪石嶙峋,绝壁悬崖、沟壑纵横,山路更是曲折难行,致使清代诗人董芸,首次《游卧牛山失道,行乱石间,阻水而返》,可见卧牛山的路径,也是三回九转、百折蜿蜒:

言访卧牛山,山中宜坦步。

初疑涧道穷,峰回忽得路。

屈盘下岩坂,正与清溪遇。

水浅石粼粼,仗策思径渡。

松风俄倒吹,溅溅湿芒屦。

归樵腰斧至,笑指言君误。

谷口白云深,莫向前林去。

而且,古时的卧牛山,还是一个不小的药材生产基地,种植的夜合花,颇有规模,这在周乐的《约同王秋桥、李秋屏卧牛山看夜合花》诗中,可寻其蛛丝马迹:

夜雨霏微早放晴,花如濯锦倍分明。

能教鹤发同捐忿,并觉牛山亦有情。

迢递烟村连药麓,依稀风景是蓉城。

徘徊正欲沽佳酿,野老携壶约共倾。

卧牛山,还曾是刘邦争雄天下的战场。汉高帝三年,即公元前204年秋,项羽乘刘邦大将韩信攻齐之机,发兵攻河南荥阳,屡败汉军,刘邦欲放弃成皋(今荥阳汜水镇),屯兵巩洛(今河南洛阳、巩义一带)。谋士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向刘邦献计:楚军攻打荥阳而不守成皋,实在太过轻敌。要知道,成皋就屯粮的仓库,粮仓不保,难有胜算。所以,陛下可先占领成皋,断其太行通道,再令韩信撤军回援,集中优势兵力拒楚。郦食其说,为避两面受敌,愿出使齐国,劝降齐王田广。刘邦听其谋略,连声称好,遂命其前往。田广在郦食其的劝说下,答应归汉称臣,但“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屯兵九里山,斩杀齐军于卧牛山下……戏剧《赚历城》,演绎得就是这段历史,影响颇广。

九里山,距历城县署九里而名。崇祯《历乘》载:“城东北九里,相传韩信伏兵处,傍有韩信沟。”清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全福庄人马国翰的坟墓,即位于九里山南麓,今全福立交桥之东南广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片广场的位置曾是一座小山,即史书记载的九里山,后建筑采石,夷为平地。而九里山与卧牛山,相距不足六里,这让卧牛山成为“韩信破历下”的古战场,也成为可能。

传说,卧牛山的东南侧,曾有一块巨大岩石,状如牛角;山顶有一近亩的石坪,是传说中的韩信点将台;山前有一石壁,上刻某朝某年大水淹至此处字样;山之西侧还有奇异的石鼓、石锣,山脚下的一棵唐槐,随着年代的久远,将树傍的石碑嵌入树中……这些传说,随“济南青”花岗石的开采,都成为无奈的真正传说。

如今,卧牛山华丽转身,五大景观、七大水景、千平米木质栈道、近万棵的刺槐、侧柏、火炬树、油松、山杏、山桃、楸树,将卧牛山装扮成一座可观赏、可游览、可休闲、可健身的地质文化公园,从而展示出卧牛山的山石之美、水景之美、植被之美、历史文化之美。

【作者简介】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协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学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长江丛刊》《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等。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散文作品集、编著《历代诗人咏历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