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这位大师用双手拯救“国宝”!
相信大家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
文物修复师们个个“妙手回春”
将原本破损不堪的文物
还原成最初始的模样
使文物的寿命和价值得以延续
而在金山农民画村
不远处一户农家住宅里
也住着一位大师级的巧手工匠
他叫李林根
土生土长的枫泾人
从事古字画修复四十多年来
拯救了不计其数破损严重的书画
用最传统的古法修复工艺
拼接修复成完好无损的模样
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夜以继日的修补是常事
换来的是古字画第二次生命
干任何一行,只要认真
再难的活也能接
修复众多的字画中
光是国宝级的文物就有一百多幅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唐寅(唐伯虎)
《仿宋人赵千里青绿法》
从一开始的纸张都无法摊开
到最后的完美再现
他和妻子二人没日没夜地
足足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国宝
还是价值不高的字画
甚至是赝品
他都会用一样的标准认真对待
这也是他为什么
从事修复古画以来
从来没有失败过的原因
“
“中国美术史那么长,有太多佳作流传下来,但观众只看到画作表面,却极少有人想到,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书画装裱修复师的努力,这些画或许最多只能保存50年”。
”
李林根道出了这份工作的“神圣”所在。在他看来,如今该领域的机器加工方式永远无法代替传统手艺,以及这门手艺背后的工匠精神。
而他也知道
每幅画都有它的故事
他在修复的过程中
能体会到那段沧桑的岁月
而对于它的收藏者来说
也是有着特殊意义和感情
他既修补着那段历史的见证
也修补着那段可能缺失的感情
我国是书画大国,全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乃至民间残破的书画难以计数,但全国像李林根夫妇这样耐得住寂寞做好古画修复一件事的合格古画修复师,不足百人。
古画修复人才无法“批量生产”,要靠师傅口传身教,坐数十年“冷板凳”才能“出道”,李林根夫妇虽带过一些徒弟,但真正能潜下心将这门传统手艺学到精髓的寥寥无几,古画修复技艺后继乏人,李林根为此难免有些心急。
已过花甲的李林根,其实早可以和同龄人一样享受退休的自在生活,但就是因为他身上还担负着那股子使命感,他说他会一直做到自己做不动,最好那时也出现了这个手艺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