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首古诗词,看栀子花向我们一路走来
在常见的花卉里面,最香的莫过于桂花、兰花和栀子花。桂花是乔木,它高大魁梧,一阵风吹来,它的香气可以飘飞好几里地而不消散。
兰花是草本植物,它原本是长在深山老林里,或岩石缝隙和草莽中,人们不能轻易发现。只是偶尔闻到一阵一阵的暗香,才知道到了兰花的领地。
最方便的要数栀子花了,它就在我们的身旁,只要是它开花,我们就能享受到它的馥郁。因为它就长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或院子里的篱笆上。
在古代,人们多戴花,深巷明朝卖杏花,菊花须插满头归,看唐代那些簪花仕女图就知道的。而越到现代,女子的化妆打扮是重在美容而忽略戴花的。至于男子,是早就不蓄发了。
但是栀子花就是一个例外。街上有人吆喝,早晨去市场买菜,就有人提着篮子卖刚摘下来的栀子花。这种鲜嫩的栀子花洁白如玉,芳香扑鼻。
栀子花是现在唯一可以佩戴的花,没有人会笑话。戴在头上,或者别在扣子眼里,这个是很常见的。越是上了年纪的人越是喜欢,甚至有的男子汉也敢于在胸前口袋上插一朵。
说起这栀子花,它是我国自己固有的花,不像石榴花那样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所以在古诗词里,前人很早就歌咏过栀子花,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
《咏栀子花》
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
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这首诗是南朝梁代萧纲的作品,他是一个皇帝,但更是一个诗人。他的诗赋写得非常好,留下了很多作品,被称为宫体。
素华指栀子花洁白淡雅的颜色,它不像桃李那样秾艳媚俗。枝桠上的花朵点缀在绿叶丛中,有一半向池塘里悬挂着垂下去,像花的瀑布一样。
这绿叶白花相间,放眼看去,还以为是秋霜包裹住了叶子,又好像是大雪覆盖了枝桠。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的容易产生那种错觉。
太阳下山,日光斜照,栀子花上光影浮动;微风吹拂,栀子叶一开一合,这些都有无限的情趣。整首诗以动写静,表现了作者爱花爱美、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描写的是下雨天路过山村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农村出生,或者在乡下待过,对这种情形应该是很熟悉的。
原野上有三两户人家,在雨声中传来几声鸡叫。一条小溪缓缓地流淌,翠竹掩映着泥土小路,上面歪斜的木板小桥发出轻微的晃动,有时还会传来吱嘎的响声。
婆媳两个相互邀约着,她们一起去选育春蚕。一家人都没有空闲时间,忙忙碌碌,庭院里的栀子花自开自香,她们也只有抽空来欣赏一下。
这里虽是写的南朝,但和唐诗宋词以致元曲里的山村情景差不多。“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栀子花》
抽白媲黄总称才,谁遣山栀入画来?
似为诗家少知己,杜陵吟罢不曾开。
这是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作品。栀子花虽是冰肌雪肤,但也带着轻轻的晕黄。白也好黄也好,都是俏丽的绰约风姿。
这么高雅洁白的栀子花,是谁把它描摹到图画上来的呢?这里既是赞扬花的美丽可爱,也可能是在指明这是一首题画诗。
好像是在说,诗人从来就是清高脱俗狂放不羁的,这样能够理解他们的人当然就不多。但是栀子花和杜甫就是知心朋友,杜甫写的“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已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古人是很有智慧的,为什么取名栀子花呢?因为栀子花的花萼和果实黄栀子,就像古人喝酒的酒杯,还有六个棱。那酒杯古人就叫做“卮”。这个“卮”是个象形字,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形声字“栀”。
自从屈原香草美人以喻君子以来,栀子花就闻名于世了。从混沌初开的古代,到现代化的今天,栀子花一路走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只有从古人留下的诗词里,文字记载里,去了解它的沧桑,了解曾经的寂寞和繁华。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