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洛阳80后设计师作品亮相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2020-06-01

作品《陶印》

近日,由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参与策划的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V&A展馆展出。在展览现场,一套以二里头出土文物为灵感设计出的3D打印版泥条盘筑陶器作品吸引众多观展者。

该作品的作者是我市80后设计师霍奕瑾。自小对博物馆着迷的他说,文物是他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期待作品承载时代信息

霍奕瑾今年31岁,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闲暇之余,他总爱到北京各大博物馆“打卡”。逛博物馆是他从小培养的爱好,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等文博爱好者的聚集地,去过多少回,他自己已经数不过来。

有时候隔着玻璃看不真切,他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文物的档案,或者购买与馆藏文物相似的艺术品,拿在手里仔细欣赏、揣摩其中的工艺精髓。

“说起博物馆和文物,很多人脑中浮现的词可能是厚重、神秘和古老,这种印象会无形中拉开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在霍奕瑾看来,博物馆里的文物并不神秘,每一件都带有时代的印记,是历史信息和记忆的物质载体。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像文物一样,承载起这个时代的信息和记忆。”霍奕瑾说。

传统与现代结合,惊艳亮相国内大展

连日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V&A展馆内,由霍奕瑾设计的3件陶器作品《陶印》受到众多观展者好评。这套作品是将泥条盘筑的传统工艺与3D打印技术结合的成果。

霍奕瑾说,2016年,他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见到当地村民在制作一种傣陶,采用的就是传统的泥条盘筑工艺。这种工艺需要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这种极为原始的陶瓷成型工艺曾经也被应用在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我在洛阳博物馆看到过这些陶器,现在它们大多数都被收藏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霍奕瑾说,《陶印》这套作品利用陶瓷3D打印技术模拟泥条盘筑的过程,器物形态则是通过计算机参数化设计生成的。

从文物上汲取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类似的创作过程,对霍奕瑾来说,《陶印》并非首次。2016年,他还曾从天青色汝瓷中获取灵感,烧制了56个颜色各异的瓷瓶,以瓷瓶的釉色来反映北京56天的PM2.5指数。这组震撼众人的作品《天青》,目前仍在进行全球巡展。

收藏的乐趣是从藏品中读到有价值的信息

霍奕瑾和他的部分收藏品

采访中,霍奕瑾向记者展示了他的部分收藏品:一片天青色北宋汝窑残片、一件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联合叶氏哥窑传承人叶克伟复烧的官窑瓷器、一块柏林墙碎块……

“很多人在收藏时,会纠结于收藏品的新老,在我看来,收藏的乐趣在于能够从藏品中读到有价值的信息。”霍奕瑾说,以他收藏的叶氏复烧的官窑瓷器举例,很多热衷于古陶瓷的收藏家不会收藏仿品,然而对于他而言,这件藏品很珍贵。因为这件杰出的复制品在形制、釉色、胎骨、工艺等方面,都与真品相差无几。它携带着传世官窑的很多信息,对他近距离研究宋瓷很有帮助。

“对于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我个人觉得不必过分追求科技感与互动性。”霍奕瑾说,他更期待策展人在不同的展览主题下,对文物进行多种视角的呈现和诠释。每一件文物的历史信息都是丰富多元的,博物馆不仅要陈列文物本身,还应该构建起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以不同的讲述方式,呈现其宏伟与细腻。(记者 李雨璐 实习生 邢晓燚 文/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