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火车站发现汉代石墓,墓葬宅地化明显,出土33块石头勾勒出前世今生

Image 2020-06-0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泰山火车站发现一汉代石墓;经专家研究,墓葬属于东汉时期,正是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的时代;从墓葬形制看出来,墓主人极力模仿生前的豪华生活,其墓葬宅地化形式明显;最重要的是,该汉墓出土了33块石头,完整勾勒出汉朝时期山东地区丧葬习俗的发展以及变迁过程;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1982年,山东泰安火车站随着"呜——"的长鸣声,一旁的考古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里发掘出土一座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墓;专家们首先看到的是,墓葬形制完全是仿生前豪宅而建;如此复杂结构的墓葬在山东出土较多,一座比一座豪华;可见东汉时期,人们攀比斗富的风气在社会上十分流行。

这座墓有前室、后室和东西耳室,整个墓葬呈十字型;南北长6.64米、东西宽8.08米;带"∏"形回廊,三面环绕于后室;墓葬形制和墓葬规模都远远超越了西汉流行的石椁墓;同时,他还是一座画像石墓。

所谓画像石墓,是利用石块雕刻有文字、图画,并且由墓主人带入墓葬中的一种墓葬形式;它是齐鲁地区在汉代时期的特产;因为山东靠海,其气候条件有利于生产画像石墓的原料——石灰石;如此也推动了当地雕刻技术的发展。

在火车站汉墓中出土了33块画像石,令专家倍感兴奋的是,这些画像石中记录的内容包括了汉代时期山东地区墓葬形制的演变;通过研究这些画像石,我们看到了汉代山东葬丧习俗发展、变迁的脉络。

首先,在画像石中发现有祭祀图,里面众人围绕着一个中心,这里有一座"祠堂";祠堂是汉代祭祀地下死者的地面建筑;《后汉书》中也有"欲求作祠堂"语;祠堂由古代的宗庙演变而来;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就有在宗庙祭祀的习惯;内蒙古赤峰发现的红山文化,其祭祀活动就是在红山女神庙中举行;专家解释道,"自周以来,士大夫有宗祠祭先,在墓上为祠堂成为风俗。"根据建筑用材的不同,汉代祠堂有土木结构祠堂和石质结构祠堂之分;前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已经化为灰烬,仅有屈指可数的石质结构的祠堂保留到今天。

另外,在一块画像石中,祠堂前面还有两根柱子,称为"阙";阙又名"观",是我国古代城垣、宫墙等建筑门道两旁的建筑;伴随着汉代墓葬宅第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家家户户兴建起冢地大门,也就是阙;如平邑地区皇圣卿墓中刻铭称,此阙是"南武阳平邑皇圣卿冢之大门";随着时间的推移,阙成为墓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后汉书》云:"贵人葬礼有阙"。

从画像石题材方面来看,火车站石墓的题材也遵循了汉代画像石的规律,西汉早期墓中多刻有几何图形,以及伏羲、女娲等神话形象;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反映社会生活的画像,如楼阁、车马出行、乐舞、狩猎等增多;而火车站画像石墓中,有一块正中雕刻的是一幅"家庭集会图",看似在给家族长辈过寿;该图像还反映出汉朝画像石雕刻技术的演变过程;图中不仅存在西汉时期流行的阴刻技法雕刻的各种条纹,并且出现了东汉兴起的高浮雕和透雕技法雕刻的图案;从这一点可知,东汉中后期石工对雕刻技法的应用已经达到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山东泰山火车站发现的这座画像石墓,里面出土的33块画像石,从汉代社会的祭祀、生活、生产、教育,以及科学、文化、艺术等等多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清晰勾勒出山东地区汉代葬丧习俗发展变迁的脉络。

【参考资料:《后汉书》《水经注》《齐鲁考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