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大学》读后感
文/老余老愚
据说读《出师表》不感动的不是忠臣,读《陈情表》不感动的不是孝子,读《大学》不感动的不是君子。
在未深入研究儒家思想与文化之前,我对儒家经典也只是人云亦云,大大的不以为然。现在想来,惭愧至极。很早就想写一篇《大学》读后感,但又不敢妄议,怕对读者带来不良影响。我虽算不得什么学者专家,但我明白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大学》一书乃是儒家经典,“四书”之首,读者何止千万,若是读完此书,竟然打胡乱说,岂不贻笑方家。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中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我认为丁先生怕是没有读懂《大学》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格物、致知一样都不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八条目都只是为了实现《大学》教育终极目的必要途径而已,丁先生怎么可以本末倒置呢?当然丁先生倡导我们应该具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何等的胸怀?何尝有一点点的私利私心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何尝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呀!古人能有如此思想,今人读到此处怎能不感到惭愧,怎能不感到感动呢?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具有伟大的灵魂。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除了物质上的享乐,我们的灵魂去哪儿了?请问还有几个人在追问人活着的意义?
要实现《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有步骤有顺序的,需要君子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八条目便是实现《大学》教育终极目的的步骤和顺序,而顺序是不能紊乱的。八条目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君子方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行走在他人生的道路上。这对于习惯于走捷径抄近道的现代聪明人来说,他们讲究出名须趁早,谁还愿意一步一步的向前行走呢?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认为这是《大学》里最经典的一句话。这可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呀,如果我们连这一句话都读不懂,连这一个道理都想不通,至死不悟,这一生便算是白活了。
八条目中,唯有一条被强调,就是”修身“,文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保证我们不走邪门歪道的不二法门。我们不一定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我们至少能做到修身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书人当有如此情怀,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