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泰凹穴岩画——史前文明的“天书”
编者按:史前岩画在新泰的发现,无疑为古平阳历史文化内涵再添重笔。近年来,李钦利跋山涉水搜寻勘验,为岩画普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并为岩画保护不断奔走疾呼。匆匆又是三年,一年四季的每一天,总是担心岩画突然消失!新泰,能否成为岩画安全的家园?
新泰凹穴岩画
——史前文明的“天书”
文、图 / 李钦利
前些年,我在郊游至新甫街道办事处龙山村附近时,无意中发现一处岩石上有人为加工过的图案,看起来年代久远,有神秘之感。后经搜索对照得知,这是史前时期的凹穴岩画,弥足珍贵。查新泰有关历史资料,均无记载。
岩画,即绘制或凿刻于岩石上的图画,为原始人的信仰和种种生活印迹,是记录在石头上的象形史书,也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我国传统岩画发现史认为,中国岩画的分布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极为少见。
这次发现的凹穴岩画就在离新泰城区较近的新甫街道办事处,距西周河西岸1000余米的坡岭上,坡上有零星兀立的巨石,巨石周边有齐腰高的龟状岩石,龟背呈水平平面,凹穴岩画就分布在平面上。再往周边寻找,又发现了二十余处,分布在龙山村、西西周南村、西西周北村2-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这个区域岩石性状特别,有大量花岗岩,开采花岗岩做建材有数百年历史,因之,此处采石场密布。然而,在花岗岩上层地表,有风化严重的砂岩,这些砂岩因没有开采价值,而幸运的遗弃保留下来,凹穴岩画竟奇迹般地在砂岩上留存万千年,至今依然清晰可辨。也因砂岩风化,周边沙土遍地,土地贫瘠,植被生长困难,缺少高大树木,因而在坡地形成视野开阔的地带。凹穴岩画恰恰就在此类地形上。
凹穴就是石窝,是用石器敲击或研磨岩石表面形成的,呈锅底状。单个凹穴直径在3-10厘米,深度3-8厘米。由若干单个凹穴组成不同的图案,有单穴、双穴、单排、双排、梅花形等多种形状。这些形状图案进行不同组合排列,零散分布,似有一定规律分布,构成一整幅岩画。岩画面积小者不足1平方米,大者数平方米。岩石平面上还偶有凿刻的凹槽,以凹槽为线条组成不同的几何图案,图案主要是各种棋盘形状,凹穴之间也有用凹槽连接的,也形成几何图案。有呈放射状的太阳图案,有呈四边形的菱形图案,也有用圆周把梅花形图案圈在圆内的图案。
与凹穴岩画相伴的,是一些兀立的巨石,似人首、似鸟兽、似石祖,似龟甲,有些明显看出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这或许是史前巨石雕塑。巨石与岩画石自然布阵成一个个迷阵,充满神秘。流连其中,如神游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会引发人无尽的遐思,对话史前人类,蒙蒙中不知如何问答。凹穴岩画是个世界性的课题,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出现,延续时间漫长。往事跨越万千年,所有人、物都已灰飞烟灭,只有在岩石上留下的点点穴痕,默默地存在着,留待后人探究。
我国最早发现凹穴岩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现在已是世界文化遗产。近年在中原地区的河南巨茨山、南阳等地区也发现凹穴岩画,数量极为庞大,图形复杂,迷云重重,疑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时期文化有关联,甚或时代更早至一万年前。大量发现的凹穴岩画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及国际岩画界极大重视,出版大量研究书刊论文。各级领导、高层次学者参与召开大量高级别研讨会。河北、辽宁鞍山也有少量发现。日韩及美洲地区也有发现。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东部及沿海地区又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泰处于山东丘陵中部,恰在连接的沿海与中原、东北部中心位置。连云港、新泰、中原地区,东北地区,没有大的人员流动天然阻隔,交流迁徙便利。从目前发现的岩画图形分析,中原地区很可能稍晚,连云港、新泰图案相对简单,更显远古。
可以想象,远古时期石器时代的人类族群,我们的祖先就生存繁衍于新泰大地,或刀耕火种,或采集狩猎,面对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人们试图理解自然现象,通过崇拜获得生存和部族兴旺的精神支持,因而在巨石边凿石记事,进行祭祀活动,聚集族群力量,传达种种期盼。把对天地日月星辰的理解,刻于巨石之上,并把文明以此形式慢慢传承积累下来。
为认定新泰发现的就是凹穴岩画,我们成功联系了国际岩画联合会执委、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史前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汤惠生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张亚莎教授,经照片比对,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确认。汤惠生教授说:“新泰发现的就是凹穴岩画,毫无问题。而且在山东发现凹穴岩画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发现!岩画不会孤立存在,会发现越来越多。在山东周边地区如河南、苏北、河北等地都发现了凹穴岩画,而山东却一直未发现。不过几年前我就预料到,山东发现凹穴岩画是早晚的事!”
其实,2015年11月9日《大众日报》就曾经有过新闻报道,在距龙山村西北三十多公里的莲花山西麓的新泰市羊流镇也发现了凹穴岩画。分布在茨山周边单家庄、贾家庄、石棚、雌山等多个村,范围也很大,发现岩画点上百处,往北深入到莱芜境内。是羊流镇义和村郭善同老师等人发现的。但报道后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不为学界所知。
自2017年11月18日,在《今日新泰》首发《新泰凹穴岩画——史前文明的“天书”》一文以来,至今又过去近3年,岩画普查和研究推进进展缓慢。期间,我与朋友同好又陆续发现了墨石山桃花村、青云山嶅山东村、金斗山娄家庄村、新甫街道上西峪村、上马场村、龙廷镇赵家岭村等凹穴岩画,并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岩画分布规律上看,如在全市进行全面普查,应该还会有大量发现,可断定,新泰分布有大量凹穴岩画。特别是柴汶河以北地区的浅山丘陵地带,此带有符合岩画留存条件的沙岩。沉积岩地带即使过去存有也早已风化消失了。从新泰岩画整体分布看,北部山区均有发发现,主要集中于西周河流域和羊流河流域,各有几处相对分布集中的点,如龙山分布点和茨山分布点,且均较为清晰。
对凹穴岩画的研究,目前世界范围内学界争论巨大,主要是岩画的产生存续年代较长,很难用现代科学手段测年,其次是岩画内容的解读,众说纷纭,各有道理,差距巨大。星象说、祭祀说、生殖崇拜说、人文创始说、生活营地说、畜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进展说,等等。
由于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风吹日晒、自然侵蚀,再加上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岩画的保存状态堪忧,亟需保护!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将已经发现的凹穴岩画尽快保护起来。特别是近年来此类地形多成为非法采砂区域,让人担心珍贵的凹穴岩画惨遭毁灭。
岩画是凝固在岩石上的史诗,是最古老的石刻绘画艺术,是古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知的记录符号,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样式,其背后隐藏的是人类早期活动的秘密,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凹穴岩画研究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课题。它就像一部“天书”,吸引着人们试图去解读,破解其中的秘密,重新找回丢失的过去,找回那份分别已久的初心。
2017年11月9日于福田花园
2020年5月28日修改于财政局
2020年6月2日再次修改于财政局
6月3日晨5时再修改于办公室,天光大亮
安徽大学皖江学者、古文字学家徐在国教授(图左)考察新泰凹穴岩画
新泰市文旅局局长高会利考察新泰凹穴岩画
新泰市文化学者孙立柱寻访新泰凹穴岩画
《泰安日报·今日新泰》编辑张永田寻访新泰凹穴岩画
新泰史前岩画局部特写
有关岩画的著述
本文作者(右)与安徽大学皖江学者、古文字学家徐在国教授(左)
作者:李钦利
李钦利,新泰市直某单位工作人员。爱好文史,发现新泰一中战国陶文、新泰寺山“天成大寿”等。也是新泰龙山史前凹穴岩画的发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