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满江红》家喻户晓,却被另一首词取代,这样做合理吗?
说起我国的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千百年来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即便到了现代,我们依然能从那些诗词中找到力量的源泉,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傍晚,细细品读,手不释卷。
诗词是美丽的,也是有灵魂的,观看诗词可以发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的心事,在很久以前就曾有人和我们产生共鸣。不论是壮怀激烈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还是温婉细腻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含蓄,亦或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洒脱,都能在某个时刻触及到我们的灵魂深处,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诗词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送别诗、田园诗、抒情诗、山水诗等等,而在众多的诗词分类当中,爱国报国一直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当读起那些慷慨激昂的句子时,仿佛身临其境,与大英雄一起上阵杀敌,金戈铁马,豪情万千。
爱国情怀满满的《满江红》
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曾写下一首家喻户晓的《满江红》,这首词上片写中原被金人占据后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目前局势不利的痛惜,同时也表达自己继续坚持抗金和建功立业的心愿,下片写作者渴望祖国统一,对朝廷尽忠的决心和忠诚,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写的是一气呵成,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非常能调动年轻人的爱国情绪,所以历年来备受文人的崇拜,也多次入选语文课本,教育下一代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高尚品德。
但是就在近几年,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首岳飞的《满江红》被移除了语文课本,而被另一首《满江红》所取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岳飞的《满江红》被质疑
自从《满江红》问世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当时岳飞被以秦桧为首的奸臣迫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岳飞的文稿也多被损毁,这样一首《满江红》怎么会遗留在世?
有人认为《满江红》的作者是明朝大臣于谦所作,且于谦的《石灰吟》和《满江红》在意境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有的专家学者不以为然,认为《满江红》的作者就是岳飞。
比如元人杂剧中的《岳飞破虏东窗记》中曾说“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由此可见,元人的这首曲作,其实就用了《满江红》的部分句子,还有很多是从《满江红》演变而来,这就说明早在明代之前,就有了岳飞的《满江红》。
至于为何要移除语文课本,有的人猜测,是岳飞多次提到的“匈奴”和“胡虏”,现在都是华夏儿女,这样描写对当代的青少年来说,似有不妥之处。
另一首《满江红》入选
岳飞的《满江红》虽然名气很大,但另一首《满江红》名气也不小。这就是著名的爱国女英雄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在1903年写的一首词,离八国联军入侵不久,秋瑾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决然献身救国,投身革命。这首词基调高昂有力,真切感人,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词单从意境上来说,和岳飞的《满江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著名教师朱姗评价这首词说“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而且秋瑾的《满江红》的年代感更加接近我们,在氛围的渲染上,还是报效祖国的情怀上,也都是正能量满满,所以取代岳飞的《满江红》,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女子,其实在战争中是处于弱势的,但是却不能说女子不如男。自古就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出征,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秋瑾作为现代的女英雄,同样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而这首词,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具有时代意义,如此来看,取代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结语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其实能入选语文课本的已经是凤毛麟角,被质疑或者删除的作品也有不少。但是不论如何删减,其主要的目的是让青少年从不同的维度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长他们的见识和文化,不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代的诗词,只要有教育意义,那么入选也就无可厚非了。
今日话题:你认为秋瑾的《满江红》写得好,还是岳飞的《满江红》写得出色?你支持取代岳飞的《满江红》的吗?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