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摆地摊要起多早才能占到好位置?

2020-06-15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帝妃古像图

最近,地摊经济大热,全国各地掀起摆摊狂潮。防水布一展,小商品一摆,小马扎上一坐,这就开始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好摊位难得,起个大早也不一定能抢到,在地摊大军中,也不乏“流动地摊”的身影。

拭去历史尘灰,走近中国古代的磨镜人,看看从前的“流动地摊”怎么做生意。

清初才女高景芳有《磨镜》一词:

“今朝初试青铜,讶朦胧,乍窥面貌,浑如梦里,恍在云中。须教磨洗认形容,肯令依旧尘蒙。捧将明月,付与良工,顿然辉满晴空。”

所谓“良工”,指的就是磨镜的匠人。

古时镜子以铜为材料打磨而成,铜镜用久了会变得模糊晦暗,需要磨镜人用水银、锡粉制成的研磨粉将其重新打磨光亮。

故宫博物院藏 隋 十二生肖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磨镜图

以磨镜为职业,至迟在魏晋时就已出现。

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记载:“若欲唤各路钉铰、修补锅铫……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

磨镜人通常都是带着磨镜用的工具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为了招揽生意,磨镜人手持“惊闺”,以其声吸引顾客的注意。

“惊闺”是什么呢?据清人厉荃在《事物异名录》中引南宋笔记《齐东野语》的记载:“用铁数片,如拍板样。磨镜匠手持作声,使闺阁知之,名曰‘惊闺’。”

“惊闺”有点像金属制的天津快板,充当了现代摆摊必备的大喇叭之功用。

除了“惊闺”,磨镜人还会使用一种叫“鼗”的东西,类似今天的拨浪鼓,双侧坠铁珠或铁片,摇动时会发出穿透力很强的声音。此外,也有磨镜人吹奏尺八以代替叫卖声。

故宫博物院藏 李嵩货郎图卷 局部 货郎手持之物即为鼗鼓

唐代笔记《云溪友议》中记载:“里有胡生者,性落拓,家贫。少为洗镜锼钉之业。”这是说从事磨镜之业者多为社会底层的贫苦群体,然而在许多文本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磨镜人还有着其他不同寻常的身份。

一是江湖医生。

磨镜人又被称作“负局先生”,所谓“负局”,就是背着磨镜的工具箱。

汉刘向《列仙传》中写道:“负局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徇吴市中街。磨镜一钱。因磨之,輙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者,輙出紫丸药以与之,得者莫不愈。”

负局先生磨镜赠药之说在此后历朝均有记载,宋人张杲所著《医说》甚至将负局先生归为“三皇历代名医”之列,可见其影响之深。

二是隐于市井的吕洞宾。

故宫博物院藏 竹根雕八仙庆寿-吕洞宾

民间传说中的吕洞宾,多为云游八方,洒脱不羁、经常出没于市井的形象。

自宋朝开始,“洞宾淬镜”的传说一直传衍。在这个故事中,吕洞宾化名磨镜人“回处士”,将别人磨不了的巨大古镜磨得“表里通明,如寒玉春冰”,然后化成白鹤翩然离去。

无论是负局先生,还是“洞宾淬镜”的传说,显然都与中国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道教提倡济世救人,道士赠药的故事数不胜数,在历史上,道教的兴盛也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照镜不仅能明心,还能照出一个人的疾病,以便对症下药。

可以说,道家文化丰富了我国古代磨镜人的形象塑造。

三是隐士、高人。

“清词三大家”之一的朱彝尊有诗曰:“高士南州磨镜,大夫吴市吹箫。男儿不妨混迹,何用匡居寂寥。”

“南州磨镜”的典故,讲的是东汉徐孺子隐居不仕、磨镜为业。这一典故在明清文人的诗词中常被提及,在这些语境下,磨镜人已不是寻常的贩夫走卒,而是流落飘零的奇才、豪杰、隐逸之士。

故宫博物院藏 高士图

清代中后期开始,关于磨镜人的记载越来越少。鲁迅先生《看镜有感》中有一段相关的记述:“我们那里,则除了婚丧仪式之外,全被玻璃镜驱逐了。然而也还有余烈可寻,倘街头遇见一位老翁,肩了长凳似的东西,上面缚着一块猪肝色石和一块青色石,试伫听他的叫喊,就是‘磨镜,磨剪刀’!”

磨镜人虽已远去,“流动地摊”的烙印却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经验里。我们今天的“摆摊儿”,何尝不是依循古人的智慧与勤劳呢。

今天你出摊了吗?

(本文作者:青山)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书社学士】说明,万分感谢。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