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30岁后,读懂《道德经》里三句话,余生不争,不慌,不怕

2020-06-16

《道德经》是那种——你读完会感觉人生不必慌张的书。

你不必对受过的委屈,耿耿于怀,因为“曲则全”,弯曲了,有时候反倒是一种保全。树木正因弯曲,才免除了砍伐之祸。

你不必因走过的弯路,懊恼自怨,因为“枉则直”,成功路上无直线,懂得绕行,反而能迅捷而达。

你不必因为拥有太少而嗟叹,因为““少则得,多则惑”,所求少,才易得,贪多,则易陷入迷失中。

你不必因为某天摔了一跤,被骗了一次,而怨天尤人,因为“祸兮福所倚”,小灾祸的背后兴许是大的福报。

所以,作家王蒙说,年轻时自己容易急躁沮丧,读了《道德经》以后,反而变得心平气和了。因为它讲述了一种人生真谛,叫做“相反相成”。

你看着它是一个低谷,它偏偏能承载满满的水;这叫“洼则盈”。

你看着它高高在上,它身上挂满无数风吹雨打的伤痕;这叫“大成若缺”。

在《道德经》中,充满了正反辩证的思考,圣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在“相反相成”的状态中渡过,这两种状态之间会相互转化,因此,你不会总是站在最极端的那一头。更多的时候,人是行走于其中,来去匆匆。

《道德经》中,有三句话,代表着人生的三层境界,真正能读懂它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境遇,都能从容待之。

一: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人人都有欲望,有欲望处必有利益,有利益处必有争端。而老子认为,一个人不争时,世上恰恰没人能争过他。为什么呢?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为它们甘心处在百川之下。

因为不争,得以深自砥砺,深根固本,终成大功。

老子的“不争”,不是让我们不思进取,而是不争一时的长短,不争眼前小利,而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事业上,日进一寸,月进一尺,日积月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当你做好了本分时,不争自来;相反,做不好时,争也未必能争得过来,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很多弱点,还徒增戾气烦恼,得不偿失。

老子的“不争”,是一种非常高的做人境界,不是简单地不争吵、不争夺、不索取,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用心灌溉,静待花开。人的精力有限,分在彼处一分,此处便少一分。因此,不争,反而是“不战而胜”的智慧之道。

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近两年,有个热门词汇,叫做“共享经济”。大家共同为某件事务付出,共同去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与好处。

这种多赢、共赢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互助。也就是老子说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我付出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财物,去帮助别人,去服务别人,为别人做得越多,我自己得到的也越多。帮人,也就是帮已,助人者,天助之。

就像这次疫情中,马云向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捐助了物资,其实无非是参透了这个道理,让世界变的更好,自己的产业也才能跟着向好。世界陷入祸乱,我们一样遭受其害。

即便你帮助了别人,你没有获得触手可及的利益,但你若收获了信任收获了友谊,这些东西都可能在你陷入困顿时帮助到你。

所以,老子这种“既以为人,己愈有”的说法,也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为人处世法则。

三:复归于婴儿

为什么要复归到婴儿的状态?婴儿是一种什么状态?

他纯真率直,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不会掩饰,不会记仇,不会猜忌,不会嫉妒,没有那么多欲望,也不会提太多要求,这就是人最初始的一种状态,是本性与真我。

老子认为,一个人能够“复归于婴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朴素,真诚,跟谁也不动坏心眼儿,跟谁也不算计,保持着赤子之心,会为路边的一朵小花儿开心,也会为读到一句好诗词击节赞叹。

想想,有多长时间,我们对身边的一切美好熟视无睹,对任何情谊都无动于衷,似乎年龄越大,人反而越冷漠了。所以老子提倡我们像婴儿学习,带着对世界的爱与好奇,才能乐在其中。

这才是人生大道。如果为欲望而失去了感受爱与美好能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我们得到的一切还有意义吗?

老子的这三句话,代表着人生的三层境界:不争,共享,归真。这三层境界也分别代表着,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与自我的关系,一个人一生处理好这三层关系,生活中的欢笑就会多过烦愁。

《道德经》有多牛?皇帝总统富商都爱读

在汉景帝之前,还没有“道德经”这个说法,当时老子的这本著作名字就叫《老子》,表示这是老子写的书。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还没有获得世人的普遍的共识——认为“我们将这本书奉为我们人生的处世指南。”

但汉景帝时期,他用道家思想治国,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他在践行道家思想时,认为老子的学说太了不起了,这么好一本书,不能将它成为“子”,应该提升它的位阶,应该叫做“经”。

在古代,“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典范与专著,意味着这是大家应该普遍去学习的东西。到了唐玄宗时,他更是将《道德经》称为“真经”。是人人都应该去取的“真经”。修好真经,才能走好一生。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林语堂说,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具体表现一种哲学的全貌,且曾对一个民族的思想有这么大的影响。

马云行商数十载,工作包里总放着几本书,隔一段时间就会换几本,但唯独一本不曾更换过,便是《道德经》。这本《道德经》没有注解,马云不希望看到别人对《道德经》的理解而影响自己的感悟。

有一次,读到通透处,他兴奋地说: “这哪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

老子的思想,也是最早传入国外的中国哲学思想。唐朝时,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统计过一个数据,《道德经》是世界范围内最畅销书籍排行榜中的第二名,仅次于《圣经》。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美国的里根总统也曾援引《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名言,以寻求其治国理念和方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连任成功时发表就职演说,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意思是说,天道的安排总是有利于万物,而有德之人做事,也总是有所作为又不违背大势。而这正是他追求的境界。

思想境界的高下,决定一个人的高下。

《道德经》只有洋洋五千言,却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结晶。它能流传2000多年,绝不是偶然。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