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炫目或“清淡”,上海M50创意园的内在动力在哪

Image 2020-06-19

M50创意园(莫干山路50号)被认为是上海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90年年代末,在产业更新的大潮下,位于苏州河畔的上海春明粗纺厂停止了生产,厂房因为其相对便宜的租金和合适的空间成为了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室,而后一家家画廊的入驻,在此地形成集群效应,并一度是了解上海当代艺术生态重要窗口。

随着上海近几年黄浦江沿岸艺术场馆的发展,M50也曾式微,在全球艺术场馆陆续开放、但艺博会还未恢复的状况下,上海老牌艺术园区M50有否依旧有其内在动力?“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近日进行了走访。

M50附近、苏州河畔的“天安千树”几近完工。

黄梅时节的上海,空气中带着黏黏的味道,城市几乎恢复常态、但M50附近大型小区外依旧设有的门禁提醒着不能对疫情掉以轻心,再往前走苏州河畔那栋备受关注的酷炫建筑“天安千树”几乎完工,建筑工人正在推倒最后的围墙,而地上带有各种色彩的散乱砖块,提醒着此处曾是莫干山路涂鸦墙的开端,转弯来到莫干山路上,惊异地发现印象中那条坑洼、积水的道路平整了,那层层累积了十多年的涂鸦墙也被建筑钢板取代,同时被取代的还有墙上的“非法”涂鸦。沿着新的“涂鸦墙”向前,经过测温也就真正来到了M50园区内。

新立起来的涂鸦墙和平整的莫干山路。

炫目的艺术回到“清淡”的色调

走进园区,瞬间感觉那些将要遗忘的记忆又都回来了,虽非周末,但M50已然开始忙碌,运输作品的货车、拍照的年轻姑娘、拜访画廊的从业人员和艺术爱好者在园区内来来往往。不少画廊依旧还在原来的位置,也有不少空间换了招牌,但旧的格局仍保持。

M50的告示栏贴满了展览海报,新一期展览大多5月中旬开幕。

告示栏依旧贴满了园区内最新的展览资讯、从海报信息中可知不少画廊在5月中旬开始了疫情后的首个展览,而其中最为显眼的是有两个空间不约而同推出了“物派”艺术家的展。跟着海报的指引,记者来到了亚洲艺术中心,此处5月底推出了日本物派代表艺术家小清水渐与原口典之的双个展。据画廊工作人员介绍,原本构想为两位艺术家分别举办个展,1944年出生的小清水渐去年底赴实地考察过展览场地,并根据亚洲艺术中心(上海)空间的场域创作了作品,还计划在原定今年3月举办个展时再来上海;同样,原计划原口典之的个展在5月开幕,艺术家原本也会来上海,并会跟进杨浦滨江的公共艺术项目,但因为疫情的发生,两位日本艺术家只是作品来了上海,两个个展,也压缩并置成了名为“复奏”的双个展。

“复奏”——小清水渐原口典之 展览现场。 图片由亚洲艺术中心(上海)提供

据悉,亚洲艺术中心于1982年创立于中国台北,2007年在北京798艺术区成立画廊空间,2015年来到上海M50,目前在三个城市拥有四个空间,并且即将于台北大直隆重落成占地1800平方米的亚洲艺术中心台北旗舰新空间。原本三地的空间各有侧重,上海空间偏向青年当代艺术家的发掘,但去年画廊调整定位三地整合,推动“物派”在中国的认知度便是侧重点之一,此后,去年一月与五月在中国台北的空间分别推出了关根伸夫与原口典之的个展,再就有了上海空间的“复奏”展。

在亚洲艺术中心(上海)艺术总监邓一心看来,物派的市场价值还未被完全开发,而画廊也并非单纯的地出售作品,而是与“物派”艺术家直接合作和探讨,共同打造艺术视域。但今年因为疫情,“复奏”只能自行策定是线上沟通布展方案,确定方案后然后安排运输,作品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台北,小清水渐的部分新作则直接来自日本。展览也并未举行开幕活动,“清淡”推出。“清淡”似乎是今年上半年画廊行业的主色调, 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2019年艺术市场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而今年的疫情直接导致了上半年全球艺博会取消(或转为线上),画廊空间也均暂时关闭了数月,重新调整计划后,“清淡”像是一种“蛰伏”。

“复奏”展中,小清水渐为亚洲艺术中心(上海)空间的场域创作的新作《Relief - 空色》。 图片由亚洲艺术中心(上海)提供

香格纳在M50的空间目前就处于一种“蛰伏”状态,夏日疯长的藤蔓已经遮住了画廊Logo,目前香格纳在上海仅开放了西岸的空间,而最近正在全力以赴筹备的是巴塞尔线上艺博会。为了方便中国地区的藏家,香格纳与天线空间、里森画廊等4家入围主画廊单元的画廊总监也将联合在巴塞尔线上艺博会期间进行中文直播导览。

被藤蔓遮住Logo的香格纳画廊,目前香格纳M50空间并未开放。

在物理空间上,天线空间和香格纳是M50的邻居。记得到访空间之时正在进行的是年轻艺术家关小的个展“8个故事”,虽然记者与关小未曾谋面,但通过展示的作品能感受到艺术家多元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她作品带有童话般的色彩,让人在闷闷的天气中感到一丝畅快。

天线空间外贴着关小个展的海报。

说起疫情对画廊的影响,天线空间的工作人员感觉还好,只是关小的最新作品因为涉及到陶瓷铸造上色和一些新材料,供应商和制作工厂均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所以作品完成进度受到了印象,加之空间在疫情期间关闭了几个月,开展日有所延期。

但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国际博览会,“原本今年计划参加3月和6月的香港巴塞尔和瑞士巴塞尔,我们对此很有预期,因为参加巴塞尔对画廊是一个提升,尤其是今年我们第一次在瑞士巴塞尔的主画廊展位展出,原本瑞士巴塞尔只是宣布延期,现在只能是网上,也是蛮可惜的。”天线空间工作人员说,“不过线上每家画廊是可以有15件作品的,会比实体博览会上的作品多一些,也因为线上的博览会,让我们又与合作艺术家做了一轮密切的沟通。”

天线空间“关小:8个故事”展览现场,两个参观的年轻人正在拍照。

但线上展示艺术品,始终有技术问题难以突破。比如,如何将实体空间展览的具体作品、材质,以及带给观众的感知通过在线再现,目前看来还不能实现。虽然,3月香港巴塞尔的线上尝试也传达出其继续稳固做博览会的信心,但因为技术限制,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画廊和公众想要的效果。尽管在6月17日晚开启的瑞士巴塞尔线上展的体验稍好于之前,但完全要在技术上过关尚需时日。

M50的稳定性让人“定心”

欲找M50最早入驻的画廊,要追溯到2002年,当时香格纳、东廊等的到来开启了M50的艺术版图,到了2003年后半年,李力也打算开一间自己画廊,并开始四处找房子。当时李力在香格纳复兴公园的空间遇到劳伦斯,经他推荐开始关注M50。

“当时M50已经有十来家艺术家工作室,香格纳的仓库也设在这里,还有比翼艺术中心和东廊,还有各种工厂,我觉得这种氛围很有意思。2004年春节前正好有空房子出来,没想太多就租了下来,简单装修了一下就开始了。”李力所开始的正是Vanguard 画廊,如今也是M50历史最悠久的画廊之一。令人唏嘘的是比翼艺术中心和东廊已经不复存在。

说起16年来M50的变化,李力开玩笑地说,“起码出租车司机都知道这里了,不用再用‘月星后面的小路’这种解释了。”

Vanguard 画廊门口。

目前Vanguard 画廊位于4号楼的2楼,正在举办艺术家宋元元个展“The Park”,令人意外的是,这已经是画廊疫情后推出的第二个展览了。画廊主李力介绍说,“展览都是去年已经确定好的,目前只是尽力能将计划好的展览一步步呈现出来,不过还是有一个夏季展不得不暂时取消了。”“就目前而言很多既定的计划都不得不改变,海外的博览会都无法参加,比如原计划的香港巴塞尔和瑞士LISTE艺博会都未能成行。如果一切顺利,会参加11月的ART021。但因为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所以目前对未来不敢有任何预期。”

Vanguard 画廊正在举行的宋元元个展“The Park”展览现场。 图片由Vanguard 画廊提供

澎湃新闻记者也在采访中发现,“展览计划变动不大,但艺博会取消”是目前多数画廊所面临的状态。

2007年落户M50的“M艺术空间”原计划参加9月的Photo Shanghai,如今已经通知取消;现在在等西岸艺博会通知。就画廊本身而言,本就计划精简今年的展览,以腾出精力与美术馆和其他机构合作,但现在都顺延了。

“M艺术空间”外墙。 图片由M艺术空间提供

说起缘何选择M50,“M艺术空间”画廊主林泓回忆说,“当时算是非常冲动的决定,但如今在此处13年,看到画廊有的移址,有的关闭。我们居然还在,算是很幸运的事。但艺术品不是必须品,所以经济趋势的变化,对画廊行业的影响很大。”林泓说,“画廊运营策略应该不太会改变,只是步子会放慢,选择艺术家会更慎重。对艺术行业的未来还是乐观的,毕竟这些年除了物质生活,人们开始有更多精神和艺术上的追求。而艺术家们在疫情期间也有比较多的创作时间,期待有更深层次的作品面世。”“对画廊和艺术家都是一种沉淀和筛选的过程,也算是这个时代特殊的馈赠。”

“M艺术空间”正在举行“更新风景:季勇个展”。 图片由M艺术空间提供

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画廊的负责人都对疫情期间M50园区减免了2个月的租金表示感谢,“这让我们稍稍喘一口气,虽然接下来的压力还是不小。”

相比几年前,记者也切实感受到如今M50的定位更明晰,特色也更鲜明。在这背后M50实则也经历的几次大规模的改造,现在的租户不只是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还包括设计空间、广告创意公司,以及一些“在线经济”入驻,但M50的品牌调性始终没有变。

M50园区内

相比这些“老住户”,莫干山路50号6号楼101的艺博画廊是2018年才入驻的,或许说这个门牌号没有实际的概念,如果到现场,就会发现艺博画廊所在的位置几乎是每个来M50的人必然会进去弯一下,这个空间也先后有很多画廊入驻,在记者记忆中,这里2009年是上大美院的99创意中心,2014年玉衡艺术中心也在此地做过几场影响力不小的展览,此后又有几家画廊先后入驻,再就到现在的艺博画廊。

而艺博画廊本身也颇有历史,它于1998年在上海成立,最初坐落于陆家嘴地区(现上海中心的位置),之后又先后迁至杨树浦路的创意园区、红坊艺术社区。几次搬迁都是因为建筑拆迁,决定选址如今的M50创意园,一来这里是成形最早,且艺术氛围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希望能有个稳定的场所,而M50有着这种“稳定”。

艺博画廊内正在举行陈彧凡个展。

对此,亚洲艺术中心(上海)总监邓一心也有同感,“我感到M50的经营方,并不是单纯的收租金,而是把M50作为重要的文化区块,这种稳定性,也让租户定心。”

“稳定性”也显示在一些细节中,比如记者在寻找画廊时寻求园区内正在指挥停车的工作人员指路,他一听画廊名字便会告知准确的定位,比如“那栋最高的楼1楼”,这种熟门熟路在一些新兴的艺术园区是少见的,所以“定心”不只是给租户,也给每个来到M50的人。

艺术没有策略,始终抱有“信念”

画廊空间还在运营、艺术家也在继续的创作,但今年展览项目和艺博会的计划表却不得不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一切都带着些许不明确性。相比前几年,处于泡沫化光鲜中的艺术行业,今年的状况似乎反而让人看到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与其他商业行为不同,画廊所面对的不只是简单的“销售”,还涉及到艺术家的选择和培养,与客户的沟通,展览的推出,以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方方面面。而每家画廊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和特质,作出自己的运营策略。而在今年的状况下,不少画廊也感到回到了冷静期,面对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必修”工作。

对于如今如火如荼的“直播经济”,Vanguard 画廊主李力认为,“画廊行业还是一个传统行业,虽然也有同行都开始了直播,我还是觉得传统行业搭载全新的科技技术的模式需要仔细推敲和演练才可能有效,所以还是将主要精力用在传统方式上,对于新的模式还处在探讨的阶段。”她同时也认为“艺术行业的未来不可能是独立的,一定是与社会大环境捆绑在一起的。社会有自愈能力,只是多久而已,而且一旦自愈了,可能造血功能会更上一层楼,艺术行业亦然。”

亚洲艺术中心(上海)的艺术总监邓一心在近期与同行的交流中也感到“抛开生产、消费,就艺术本身而言,大家还是有‘心气’的,虽然未来无法预知,但没有人说要大家不会放弃。所有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对艺术还是始终抱有‘信念’。哪怕艺术越来越商业化,艺术行业虽然也具有市场性,但还是与其他行业不同,艺术有她更宽泛的意义和价值。尤其在喧嚣变动的世界中,艺术能让人有一些些抽离持守期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