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以时代笔墨承载千古文章,《大块文章——鲍贤伦书法展》展出

2020-06-21

《大块文章——鲍贤伦书法展》6月20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展。展览展出鲍贤伦书法作品260件,其中200件左右为新近专题创作。

本次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上海书法家协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承办。展览将展至7月19日。

展览现场

文章载道,笔墨含情

鲍贤伦为当今书坛颇具现实影响力的书家代表、隶书创作领域的前沿探索者。此次展览,是鲍贤伦近半世纪以来书法艺术学习探索历程的总结,也是近半世纪桑梓之情的凝结与回报。展览以书法之美,传扬中华传统文章之美、文化之美,讴歌长三角海纳百川、镕古铸今的时代精神。

如何用书法语言来抒发情愫,在他立下展览计划后的几年中,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胸。去年此时,正是在这个辽阔高峻的中央大厅,他伫立良久,终于找到了“大块文章”这个意象作为创作的基调。

展览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汉地广大”的展览主题作品,由汉史游《急就篇终篇》、北大教授严文明《良渚颂》两幅巨幛组成。作品在0层中厅两面大展墙展出,以凸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对社会生活与美好未来的祈愿,对长三角江南文化追根溯源的这一展览主题。第二部分“笔寄文心”,用书法呈现历代文章之美,彰显传统历史文脉的庚续延绵。第三部分“隶变探微”,展示作者隶书艺术探索的脉络轨迹与最新创作创新成果。第四部分“丹崖墨痕”,以情景再现与局部摹拓题跋形式还原《归去来兮辞》摩崖书法生态、创新乡村文化建设内涵与形态。第五部分“陶写余欢”,展示隶书在粗砺陶器上的朴茂之美,是作者对于遥古隶书时代匠人写书状态的神游与畅想。

【捐赠作品】 鲍贤伦《赵孟頫》 68x123厘米 2019年

以时代笔墨承载千古文章

展览主题的内容定位,营造了“大块文章”的逻辑结构与内容支撑。展览作品内容有历代文章中经世致用、体现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思想的名篇,如《尚书•无逸》、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诸葛亮《出师表》等;有道德文章;有体现中华传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讲求人生品德修为的文章内容等精华;有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文千古名篇,如《诗经》、乐府名篇,张衡《归田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宋八大家”名篇等。写书内容遴选中,围绕展览主题,既把握历代诗文主脉,又追求意与古会、与古为新、别出新裁。展览努力追求文章之美与笔墨之美两相映发。

鲍贤伦说:“笔墨当随时代,与以时代笔墨承载千古文章,是同一个书法创作观的两种向度的表达。我选择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名篇经典作为作品内容主题,基调以气象正大者为主,时段以上古、中古为主,同时精选版本,兼顾后人对文章的评价,以确保作品文本的高质量和当代传播的积极社会效应。”

这次展览创作过程中,除了笔墨上体悟颇多之外,还催发鲍贤伦再次思考书法与个人的关系。“腹笥储积的薄弱,是当今书坛的痼疾,为创作而阅读似临阵磨枪,然而磨得投入到位,也能受教获益。”在他看来,中华传统文章之美的核心,在其思想内涵的深宏博大,揽尽世间万象。“书法不单纯是书法问题,更是人的问题。个展展示的也不单是具体的书法作品,也是人的思想、修养、能力和境界的折射。我以实践者的身份体会到:书法是艺术的,书法是文化的,书法也是生活生命的。”

【捐赠作品】 鲍贤伦《唐太宗》 178×194厘米 2019年

“回家展”,近乡情更怯

这次展览也是鲍贤伦的“回家展”。祖籍浙江鄞县的鲍贤伦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书法师承海上名家,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之路起步于上海。如今,他带着260件代表作品举办展览,让观者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浓浓乡情。鲍贤伦坦言:“上海个展所带出的人生况味让我有些忐忑,或许就是近乡情更怯吧。”

鲍贤伦在浙江长期从事文化、文物工作,为推动当地事业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为沪浙两地文化交流合作,开展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展览可以视为加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文化先行战略的一项具体成果。本次展览也充分发挥了上海作为艺术精品创作平台、展示平台、推广平台的功能。

沪浙两地文化艺术交融互动源远流长,历史上辉煌的海派艺术,今天充满生机活力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都得益于共同的文化根脉、审美理想、格局气象。“如果说乡情是我这次上海个展的原始动力,那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则是对我的思想召唤和道义支撑。”鲍贤伦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