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毫厘之间镌刻大千世界,微刻好神奇

2020-06-22

潘启慧说:“微刻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必须耐得住寂寞。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只有不计回报的热爱才能将这件事做到极致。”

一把刻刀,一块石料,一分钟不到,刀尖触碰处,几行小字跃然石上。

璧山微刻工艺的传承人潘启慧正在刻他的新作品。

“在微刻的世界里已经40余年了,但还是和最初接触这行时一样热爱。”潘启慧说。

璧山微刻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高难度综合艺术,以诗词文章、国内外名画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选材讲究庄重、典雅、名贵,产品制作难度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我喜欢微刻,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敛’字的含义——你如果匆匆路过,那微雕在你眼中可能就如同路边石子一般平凡无奇;但若拿在手中细细观赏,便能发现毫厘之间的大千世界。”潘启慧说。

璧山微刻工艺的每一件作品,都要求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也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之既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气质,也散发出中外文化交融的气息。

“进行微刻创作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手要稳,尤其在头发这样极易折断的材料上进行雕刻时。”潘启慧说,练微刻前,他的酒量不错;但当他发现饮酒后微刻时手会不听使唤,索性就把酒戒了。

“微刻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一粒灰尘,一声咳嗽都有可能破坏艺术的整体感与完成度。笔劲儿一分一毫都差不得。”

潘启慧可以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内刻2万字,金丝上的《琵琶行》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这里的四根金丝琴弦,每一根都刻着158个繁体字。每根琴弦长不及3厘米,粗只有0.1毫米,平均在1毫米的面积中刻6个字。”

潘启慧说,金丝上的《琵琶行》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金丝是圆的,遇到左右结构的字,刻好了左边部分,就要旋转金丝刻右边。

同时必须保障字的两边紧挨对准,难度非常大。金丝非常脆弱,甚至呼吸重了点,整个作品都要重新做。“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废掉了几十根金丝”。

笔墨纸砚、刻章、瓷瓶、奇石、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

潘启慧的工作室初看与一般喜好收藏的书画艺术家没有太大差别,但细细观赏就会发现,在各种小摆设上都密密麻麻地刻着肉眼几乎分辨不出的文字,他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成了一个“微刻博物馆”。

微刻必须借助放大镜乃至显微镜才能欣赏到它的独特魅力。

“别人买了我的东西,我就配送一个放大镜。几十年下来,放大镜都送了两千多个了。”

年轻时的潘启慧当过体育老师,也在工厂里当过俱乐部的组织员,会唱歌、跳舞,在当时也算单位里的“活跃份子”。

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会成为一名安安静静的微刻大师。

因为从小就喜欢绘画与书法,潘启慧参加工作后也经常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

与微雕结缘是在单位组织的一次内部展览上,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让潘启慧觉得非常有趣。

“当时,单纯的绘画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想涉足更具挑战性的创作”。

从此,潘启慧就开始在切成段、磨成片的牙刷手柄上学习雕刻。

那时,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他经常是刻刀和牙刷不离身。

原本计划65岁就不再创作的潘启慧,现在已经72岁了。他说,等他的手拿不稳刻刀了,就退休。

“微刻创作,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只有不计回报的热爱才能将微刻之美做到极致。”

编辑:张颖

原标题:非遗传人潘启慧:在毫厘之间镌刻大千世界(陈雨/文 彭博/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