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北大哲学教授读红楼:十二钗不仅是十二位美好女子,还是十二种生活方式

Image 2020-06-25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一部红楼天下痴。

关于《红楼梦》的阐释之书,已太多太多。但关于红楼,人们总说不完,听不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博,最近在三联书店出版社出了一本谈红楼的书《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这次我们来看看哲学教授是怎么读《红楼梦》的。

《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全书结构以金陵十二钗展开,用宝玉收结。十二钗中,开篇即讲“贾府四春”,采四位一体的方式。这不仅由于她们是贾府的四姐妹,血脉贯通;更重要的,不如此则不足以表现蕴含在四个生命之中的从生长到收藏、自盛而衰的完整历程。从元春的荣耀开端,迎春的软弱无力,到探春和惜春的一声叹息,贾府百年的历史被压缩到一个短暂的时间之内,浓缩在四姐妹的生命之中。这条线索,对于表现贾府的盛极而衰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十分重要。“四春”名虽四人,实则一体。元春和探春同为王妃,代表的是春天的灿烂和秋天的绚烂,正是两个最夺目的季节。其为烂也同,而其境其心不同。迎春和惜春似乎都有些弱,但迎春是弱而懦,惜春则是弱而刚,其为弱也同,而其迷其悟不同。

李纨相信理,秦可卿沉醉于情,王熙凤痴迷于权力和财富,薛宝钗关心的是仕途经济,史湘云想把握当下的美好,妙玉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林黛玉执着于纯粹的情感。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当然,毁灭之后,作者仍然提供了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空门。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被视为觉悟的出口不过是另一种毁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作者的专业是中国哲学。这样的背景显然影响了他对《红楼梦》的解读。他的解读处处就带有专业哲学的痕迹。在王博看来,十二钗,不仅仅是十二位美好的女子,而是十二种现实的或可能的生活方式的象征,“所谓十二金钗者,乃作者取以代表世界上十二种人物者也;十二金钗所受之苦痛,则此十二种人物在世界上所受之苦痛也。”然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无法逃离生活的无常和终极的虚无。借助于金陵十二钗不同的生活,作者进行的是具体而普遍的生命之反思,追问的是永恒的生存意义。

宝玉作为全书的主角,放在最后讨论,压轴出场,因“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没有宝玉,就没有《红楼梦》;没有宝玉,也无法归结《红楼梦》。作为一位“正邪两赋”的人物,“玉”是宝玉生命的标志,也是他一生的困惑;既是他前世的印记,也是和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金陵十二钗,乃至整个红楼世界,都是宝玉因烦恼而求解脱、由情欲而得觉悟的道场。也因此,《红楼梦》是一部悟书,其“悟”的完成,是通过入情来完成的。

《入世与离尘》是王博十余年来阅读《红楼梦》的心得笔记。王博坦言:小时候不喜读《红楼》,倒是觉得《水浒》《三国》《西游》更有吸引力;而“人到中年,有些热闹的东西褪去,一些清冷的东西慢慢走近”,反而开始认真阅读起《红楼梦》来。这些心得,在繁忙之余“断断续续地记录下来,有时候在小范围内与朋友或学生谈起,经常受到大家的鼓励”,于是,就有了这本谈红楼的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