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白居易的《草》小学就会背,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后四句没学

2020-07-02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佳作不胜枚举。不过人们最为熟悉、接触最早的还是《草》,几乎人人都会背。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首诗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并且它还有后四句。只是为了让孩子专注学习“草”的精神,它在入选小学课本的时候,删除了后四句,同时也把诗题改成了《草》。

据记载,《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因为按照唐代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因此白居易这首诗的前四句,便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歌咏了野草顽强不屈的精神。那么我们当年不曾在课本上学过的后四句,它又具体写了什么呢?

其实从原题《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便能知道白居易并非为了写“古原草”而写古原草,而是为后面的“送别”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犹如李煜《清平乐》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所以品读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能够学习野草顽强不屈的精神,还能体会到真挚感人的离情别绪。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古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即使大火也无法烧尽它,因为春风一吹它又遍地生长。或许野草的春荣秋枯,本就是自然规律,不值得一提。但是在“野火”所赋予的毁灭性力量下,野草仍然能借春风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这就值得探究了。

因为“野火”可以象征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所以我们自然也能向野草学习,学习它顽强不屈的精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俨然成为了名句传诵千古,然后,我们再来看它的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即白居易从抒写送别的典型环境,转而写看见萋萋芳草而增添的别情。

它的意思是说,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接着荒城。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这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啊。从这四句的意思来看,我们可知野草“春风吹又生”后,便以自身的绿色,装填了整个古原,且放佛使那“古道”、“荒城”也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但自古以来,萋萋芳草就蕴含着离情。如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只不过它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思念远行未归的人。白居易这里却是变其意而用之,是看见萋萋芳草,徒增了送别的愁情。即友人尚未离去,白居易的别情就如同这芳草一样,早已经铺满了古原,且无法消除。诗到这里便真正结束了,我们可以看到“古原”、“草”、“送别”,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结合送别再来读这首诗,显然字字蕴含真情。

纵观白居易的这首诗,倘如只看前四句,它可以是一首咏草诗,是对顽强生命的颂歌。而再结合后四句,它还可以是一首送别诗,字里行间包含着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总的来说,它是白居易所有诗作中,很值得一读的杰出作品。最后,愿我们都能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不屈的精神来面对人生种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