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灯博物馆改造升级,新增藏品等你鉴赏

2020-07-03

在中国人的意象里,灯代表了许多意义:有“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思念;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的繁华;有“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壮观。而对于金牛区古灯博物馆馆长姚宇林来说,灯是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爱好。

经过40年的搜寻与收藏,姚宇林至今收藏灯具3000多盏。2015年,姚宇林的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他从未停止过搜集,近年来新藏古灯几十盏。近日,博物馆全面改造升级,预计年底改造完成。他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古灯博物馆,共同传承古灯文化。

姚宇林带小朋友们参观博物馆。

一盏油灯结乡愁 半生痴寻古灯影

打开记忆的闸门,说起姚宇林与古灯结缘,还要追溯到四十年前。姚宇林是河南人,18岁来到成都当兵,当第一次有机会回乡,已经是9年以后了。多年未归家,让这个只有20出头的年轻人思乡心切。“回到家里时,无意之中看见角落有两盏蒙了灰的老油灯,突然就让我想起了童年往事。小时候,也是这盏煤油灯,我一边坐在灯下读书写字,母亲一边陪着我裁剪有光纸,给我缝制作业本。”半月假期,四顾皆亲,连同两盏老油灯,也成为了童年记忆的寄托。临走时,姚宇林将这两盏老灯带回了部队,作为一点念想,也是他心中一份特殊的“乡愁”。现在谈起与古灯结缘的原因,姚宇林也表示与自身经历有关,如果没有初次离家9年返乡的经历,也许对古灯也没有如此情愫。

羊形古灯。

从那以后,姚宇林似乎对古灯有了不一样的感情。他的第二盏灯,同样来自于偶然。上世纪80年代初,猛追湾附近自发形成古玩市场。一天,姚宇林闲逛的时候发现了两个小东西:“有一个看着大概就能判断是煤油灯,还有残留下来的煤油气味儿;另一个则从形态、材质上都分不出来究竟是何物。”本着好奇的心态,姚宇林将两样东西都买了回来,后在多次询问下才得知,另一盏叫做“电石灯”,是利用电石原理与水反应,燃烧发光用以照明。“没想到小小一盏灯竟有这么大学问,灯的形状、材料、性质、用途都大不相同,不同的古灯,背后也许还隐藏着有趣的故事。买了一盏,就忍不住买下一盏。”姚宇林说道。随着时间推移,姚宇林收藏的古灯越来越多,他也慢慢摸通了不少“门道”,拿起一盏灯,就能围绕它讲出相关知识。

蟾蜍烛插。

道不尽藏品故事 盏盏都是心头好

走进博物馆,里面的灯具陈列整齐,并按照时间顺序摆放好进行展示。“早期的灯具都十分简便,没有过多雕饰,到了后期,逐渐有了石头雕刻成动物形状的灯具渐次出现,随后变革为陶。”铜、瓷、水晶、琉璃、象牙……上千年的岁月中,灯的材质越来越多元化,交迭向前。这些都是姚宇林在收藏灯时,翻阅古籍得出的结论。

“这一盏叫做‘省油灯’。”姚宇林介绍,“此灯根据古书记载,大约出自唐代,灯是空心的,下面注满水,灯在燃烧时,可以减缓灯油的挥发,从而达到省油。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冷却原理’,实则早在千年之前,就被古人运用在生活中了。”

“这是亮油壶,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成都人,总是点着一盏灯,放进亮油壶中,拿一把夹子,到河里去夹泥鳅。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灯,但却是老成都人深刻的记忆。”

博物馆一角。

“这是我收藏的十二生肖,找寻了好久。‘公鸡’形状的灯很难找,它的灯芯就在鸡冠上面,设计十分用心。”

“这盏元明时期的陶灯,陶土上了黄色一层釉,底座上立着仆人,梳着双髻,端着灯架子,而仆字拆分开来,就是端灯的一个人,实在是巧妙。”

要说收藏路上最波折的灯,则是2000年左右,姚宇林到内蒙古见到的那一盏。当时,这盏灯老板卖价6000多元,姚宇林虽然喜欢,但思索再三还是放弃了。回到成都,他向友人们展示照片,友人告诉他灯上还有三个未解开的文字,作为一名“灯迷”,为何要放弃如此有意义的灯盏呢?三个月后,姚宇林恰好出差又到了内蒙古,幸好灯还在,姚宇林向老板讲述了他的“收藏灯史”,让老板十分感动,最终以老板淘来的原价2600元买到。

姚宇林在内蒙古淘到的古灯。

寻灯路上无止境 传承发扬灯文化

“坐拥千盏灯,身无三五元”,这句姚宇林和友人的玩笑话,却是他的真实写照。2015年,姚宇林开设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将自己的收藏精品展出。“近几年,我又收藏了几十盏,这些古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并非市面上流传的普通灯盏。如今我追求的是宁缺毋滥。”今年初,他还淘到了一盏“鼠兆(照)丰年”,整个灯身雕刻了20余只老鼠,十分精美。

牛形灯。

不久前,金牛区沙河源街道长久社区组织辖区小朋友参观博物馆,小朋友们在馆内参观了中外古灯老烛1000余具,还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灯饰文化产品,大呼“太有趣!太精彩!”。从开馆至今,古灯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达2万人次以上。参观者有各界领导、老师、学生、学者、文化爱好者等,他们来自全球各地。古灯不仅传承着中华文明,同样弘扬着民族精神。姚宇林感慨,古灯给了他太多的惊喜,印证着岁月的痕迹。

这位成都“阿拉丁”虽然坐拥古灯三千盏,但他在寻灯的路上依然永无止境。他说:“再过几年,居民们来博物馆参观,我一定还给有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华西社区报记者 胡慧媛 实习生 苏红 摄影报道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